施行“三自”教育,培塑“三心”少年 ——上西中学德育“心”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王福平
施行“三自”教育,培塑“三心”少年
——上西中学德育“心”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上西中学 王福平
摘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向上的力量,无疑需要每一位育工作者用心钻研、精心谋划、耐心引导、细心呵护。新的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积极应变,探求学创相融、真善共求、思行并进的新路径、新方法。
关键词:“三自”教育;“三心”少年;“心”路径
上西中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学生占比较大的全寄宿制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161,教职工82人。学校因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生源结构复杂。上西辖区户籍学生不足1/5,外县区户籍学生将近1/2,留守儿童近15%,进城务工子女超过1/5。学校学生每周至少有5天生活在校内。加之2015年开始兰渝铁路的扩建拆迁,造就了一批“拆二代”,不少学生变得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一些家长对子女无理由呵护、无节制满足、无原则让步,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挑战。
基于特殊的校情学情,学校积极调整优化德育工作思路,秉持“心向上,行至远”育人理念,强化“教学先授能,育人先育德”,坚持结合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发展实际,以“三心”(上进心、责任心、爱国心)少年培塑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构建灵魂彰显、根基扎实、路径学本的“三自”(自信、自律、自强)教育模式,探索出新时期基于校本的德育⼯作的方法、途径,提⾼了学校德育⼯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明和谐校园”建设,有效赋能了学校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科学定法,以“自信”教育为“上进心”培养立根
自信,是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拼搏和奋斗的勇气,能让人迈进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孕实践持续于发展,在学生德育教育道路上逐步形成了“育德入心,成德于行”的德育特色。
1.依托广泛社团活动,培树学生自信力。我校的学生,学科基础相对落后,学校积极为他们搭建特长展示的舞台,开设球类、器乐、象棋、舞蹈、茶艺、刺绣等多个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参加。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科技节活动,让孩子们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收获满满的自信心。
2.借力育心与育德,塑型学生自信心。特殊的生源群体,面对家庭教育缺位的短板,“抑郁症”在学校学生中交大层面存在。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爱心为坐标怡养童心,以情感为主线培植情感。实施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干预相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规范心理咨询流程与档案管理,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
3.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学校要求教师承千古墨儒之风,行人初习性之道。特别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展好“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系列庆典活动,发掘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形式内容。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小暄家”开办已近两年,今年11月全面完成升级改造,融读书、休闲、饮食为一体,每周末为40余名“小暄娃”提供丰富的课程、舒心的服务,特别让22名凉山彝族的孩子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二、精心定教,以“自律”教育为“责任心”培养强基
自律,是一种自我规范行为,是能力、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规矩意识,养成知敬畏的自律意识,能让学生更好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让生命更有质量。
1.推行自主管理,培养自立自律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中,上西中学除了构建起“校长—分管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跟班教师”“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员”“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三线管理模式外,逐步开展“把班级还给学生”“把管理权交给学生”的自主管理改革尝试。学校自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已历十届。如今管理制度已基本健全,也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设立校级值周管理岗,值周班级轮流参与,对学校日常工作进行全面督导、管理、记载、评比。在班级管理中,严格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学生自律。
2.举办集体生日,勇担青春使命。“十四岁集体生日”,已成为我校的传统。每年“五四”,我们为年满14周岁的同学举行一个隆重的集体生日。通过集体宣誓、老师寄语、家长祝福,激励孩子们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父母!通过集体生日等活动,班集体凝聚力逐步增强,关心他人、奉献社会意识逐步养成。
3.创建无声食堂,强化学生自律。创建无声食堂,倡导文明就餐。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无声食堂”有益学生健康,亦可预防细菌传播,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通过集体签名、手抄报比赛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采取定时、定岗、定人等规范运行,如今全面推行,学生的文明就餐、光盘行动意识大大增强。
三、精准定向,以“自强”教育为“爱国心”培养铸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实现,是人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与素质,更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之一,早已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不断激励学生至上至善,奋发自强。
1.融入红色教育,培育爱国少年。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
基因。开设“红色专栏”,打造“红色墙壁”,创办“红色走廊”,同时融入“学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建党百年演讲”、“强国有我”主题活动、每周一主题升旗仪式、新团员入团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艰难曲折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史、不断探索和开创中国道路的文明进步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感党恩、听党话,爱党爱国爱人民。
2.传承向上精神,激励奋斗少年。我校赓续“自强不息、勤于探索”古蜀道精神,以“向上”文化为出发点,以“心向上,行至远”为核心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上进之志、上善之品、上行之毅。致力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生命昂扬向上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克服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们每期的开学典礼都会精心设计,“‘卯’劲新征程 ,青春向阳行”、“燃志正青春,向上向未来”等启迪学生起步即发力,为未来而努力;每学年都倾力策划一场励志演讲,“激发生命能量 绽放精彩人生”“燃志,激起豪情万丈”等,既为中考出征加油,也为全校师生助力!
3.学习身边榜样,树立美德少年。学校每年三月举办“美德少年”评选活动。通过自主报名、班级初选、事迹展播、学校评选等环节,选出身边的优秀典型,在校园进行公开宣传,今年我校的杨丽群同学被评为利州区新时代好少年。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专题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好美德少年分享活动,让同学们学有榜样,传递正能量。
4.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勤劳少年。研学实践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亲身体验了收稻谷、种蒜、蒸凉面、插花、做豆腐等劳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校内精心打造“晓耕园”劳动基地,每班认领一块责任地,由农耕经验丰富的师傅现场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种植、管理、收割,全程参与,全程记录,传承勤劳美德,感受劳动之美,在劳动中体验成功,收获成长。
立德树人是一项常做常新的系统工程,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与人格养成,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向上的力量,无疑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钻研、精心谋划、耐心引导、细心呵护。新的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积极应变,探求学创相融、真善共求、思行并进的新路径、新方法,从而开创学校德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