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幼儿语言活动中的有效导问 张秋燕

    浅谈幼儿语言活动中的有效导问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幼儿园    张秋燕

    摘要:导问是教师与幼儿教学对话的直接方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师的导问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因而,幼儿语言活动中课堂导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关键词:语言活动;有效导问;策略

    一、语言活动中导问的现状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实施语言活动,以及观察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导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少开放式

      戴维斯依据“答案是否确定”这一标准,把问题分成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类。开放式提问的答案呈现多元化,因回答者的理解而异;封闭式提问表现为很完备的条件和单一的答案。

    2、缺乏有效性

      现在大多数教师很少有意义的引导幼儿发现细节,较少对细节进行提问。认为细节不重要,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很多时候忽略了提问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的提问就过分的强调教育意义的传递。因为最后教师问的问题大多数就是“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呀?是不是……”等等类似的问题。另外,教师在提问中反反复复的提问一些幼儿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忽视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提的问题往往没有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偏离的教育目标。

    3、导方式模式化

      幼儿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如果教师用统一的方式回应幼儿,例如:“你做得太好了”“你真的很棒”“太好了”等等类似的夸奖词,不能让幼儿感觉得到了老师的真反馈。对回答问题也就失去兴趣,对老师的理答也会表示质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促进幼儿的发展。甚至还有的老师直接打断孩子的回答或者直接否定幼儿的回答。

    二、如何促进语言活动中导问行有效性

    1、导问必须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一方面导问要针对一定的目标设计,要为完成教育活动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导问后的启发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所提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幼儿积极思考,不能发挥导问的作用。如我们问三岁的孩子:“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幼儿将无从回答;问七岁的孩子“1加1等于几?”也没多大的价值。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讨论等去寻找一定的答案。问题的答案有时也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或探索寻找。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又能向幼儿提示操作、观察、探索的重点部分。如,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前提问幼儿:“请小朋友认真观察木头、石头、铁钉放入水中后会怎样,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在水中?”……

    2、导问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言语同时发生的,儿童言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言语水平不同,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形式,热衷于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下功夫以吸引幼儿,而要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要注意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幼儿的语言和概念水平,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3、导问时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这种问题要提问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就请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回答。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这样不仅使每个层次的幼儿都得到锻炼、发展,而且,不会因问题太简单或太难而使幼儿失去兴趣。

    4、导问方式要灵活应变

    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其知识结构及思考能力的多种原因限制,他们不可能对一个问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问题的内涵。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当我们的问题不能引发幼儿的积极响应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提问。

    幼儿由于年龄小,思维的自觉性还较差,还不能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跟风的现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及时调整导问策略,教师不仅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而且会浪费好长时间。如我在大班的一次活动中提问:小朋友,当你不高兴时,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个小朋友说:“妈妈骂我,我不高兴。”我以为小朋友没听清,我把问题又强调了一遍,可是,另一个小朋友还是这样回答:“别人打我,我不高兴。”尽管我一次又一次重复提问,小朋友还是回答我不高兴的原因。

    不难发现,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是受前一个小朋友回答模式的影响。后来,我就说“我不高兴的时候,我就撅嘴,你们不高兴时会怎样呢”?这样一问,小朋友马上明白了,有的说:我会哭;有的说:我就上床睡觉;有的说:我就躲在角落里……

    5、导问要具有体现层次性

    幼儿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语言教学活动及其他所有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导问式教学的应用尤其要重视循序渐进,即问题的提出必须具有明确的层次性,由简人难,层层深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可有效培养幼儿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

    经验告知我们,导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技能。恰到好处的导问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孩子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增添无穷的魅力。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在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活动”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导问的目标,导问的形式、导问的方式和技巧上进行精心研究。更要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潜心研究,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导问更精彩。

     


    点击次数:20  发布日期:2023/12/11 11:25:2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