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价语言优化与探究 高凤花
小学数学评价语言优化与探究
山东省临沭县石门镇前庄完小 高凤花
摘要:评价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激励。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课堂的评价语言,往往因为教师的一时疏忽而造成一些教育教学的缺憾,如因为评价不准确而产生误导、因为缺乏激励性而导致效能平平、因为不够幽默而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等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一)评价单一化
1.评价语言应付重复单一
例如我们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梯形的例子。面对同学的不同答案诸如:“我的这块橡皮是梯形的。”、“爬楼梯用的梯子是梯形。”、“汽车引擎盖是梯形。”等等,很多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评价即时学生会用“很好”、“真棒”、“非常好”、“不错!”、“真好!”、“你真行!”等简单、重复笼统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没能具体指出来究竟好在哪里,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这类评价语言中获得自己答案存在的问题和自己努力的方向,甚至课堂上教师语言罗嗦,轻率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让学生感觉厌烦,因此,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有很多老师的表情没有变化,总是一个表情用一节课,甚至是一年。有的是一直微笑,有的一直很严肃,有的一看就像没有精神。这些单一的表情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学生厌烦。
2.评价语言维度单一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之中,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中往往感觉到老师们只考虑到学生的答案是不是你心里预期的答案,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想?当听到不符合你预期的答案时就会简单否定。以致造成这样一种怪现象:只要学生的回答命中了老师预设的答案,教师就说“对”反之,哪怕你的答案再有创意,教师也要“力扭乾坤”,把学生的回答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可以看出,这些教师的评价对象其实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给出的答案;他所关心的仅仅是学生的回答结果与他预想的是否一致,在这样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学生往往会冷落甚至不断地被否定;而老师为 ,会“百折不挠”地拷问学生,结果问得老师身心疲惫,学生稀里糊涂。所以如何立足于以学生为本,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并较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不恰当的评价
言辞不当、过当以:优等生为中心定势。上课时,教师往往喜欢请学习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请优等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满脸欣慰。请差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焦躁不安,一旦答错了就满脸失望,甚至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发言以“遮丑”。评价过度:一是把表扬作为激励学生的唯一手段,在课堂上经常毫无理由地赞扬学生甚至讨好,简直是难以让人容忍。二是批评、讽刺过于严厉,态度简单粗暴。没有针对性:评价目标随意表现:即评价缺乏针对性,使学生鲜有收获。教师常对学生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了”、“你的想法很好”、“你做的真棒”。以此来表示对学生表现的赞同或者不赞同。无关痛痒的随意性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
二、解决策略及建议
1.评价语言的多样性
多一些儿童化的语言。数学课曾经一时是“乏味”的代名词,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每一个低年级学生,本来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死气沉沉”的氛围只能淹没他们的天性,他们应该在充满激情和趣味的课堂中学习,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自己的课堂语言(这里指课堂评价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这样,教师的个性也可渗透数学课堂,和学生打成一片,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既达到了指正的目的,学生也不会反感,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谓两全其美。
2.多用赏识鼓励的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朵花、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赞赏与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提示: 激励性评价语不只是赞扬,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表扬与批评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如果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学生就会沾沾自喜,觉得有点小错误无所谓,不能及时改正缺点。多用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启发、引导性评价语言是教师主导地位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能引导学生思维,这样的语言是干巴的,这样的课必然是无味的。多一些诙谐与幽默的评价语言,如果数学课堂用上一些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数学课堂也可以充满激情和趣味。
3.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激情的拥抱等等。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4.善于使用各种语句、语气
评价语言的句式主要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试想一节课都是一个调子,学生的兴趣会很快消磨殆尽。如果我们学会用不的语句、语气,学生一会在紧张的思考环境中,一会在松弛的聆听环境中,一会又在惊讶、惊喜、惊奇的兴奋中。这一节课一定是很有吸引力的。
5.评价语言的时机
(1)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当某位学生的回答刚好是教师心中的答案时,教师往往会立刻对其大加赞赏,这似乎在暗示着其他同学:这位学生的回答近乎完美,不可挑剔。这时,即使其他同学有另外的想法和见解也不敢说出来,一种无形的压力扼制了他们回答的欲望。因此,老师应该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以转过头来问问其他同学:“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还有谁愿意来向大家陈述你的想法。”等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后再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2)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当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发生错误时,教师在课堂上倘若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会阻断学生的探究与思索的欲望,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如果能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推迟评价,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师再相机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学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学生在表述计算题的算理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很多时候学生心里知道,可是站起来发言时却是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这时,如果教师用厌烦的话语打断了学生的发言,学生就会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甚至会蒙上自卑的阴影。
(4)当课堂遭遇尴尬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节外生枝”,出现尴尬的场景。教师要善于用灵活机智的评价语将尴尬巧妙地化解。
(5)当遇上特殊学生时。在课堂中,特殊学生同样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以外,他们也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下面是一个教师针对一个特殊学生进行评价的案例反思:
6.赞美与期望的心态
(1)要饱含对学生的期望。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教师对学生存在着积极的,合适的期望,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比现在做得好。对答题有失误的学生,不能用“真笨”、“真差”等贬义语言来刺激他,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两题,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你一定能赶上来!”“今天你的作业没能得‘优'但是比昨天有进步,再写认真一点,一定能和××一样得‘优'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
(2)用赞美去教育。非洲的巴贝姆巴族,至今保持着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当族里有人犯错误时,全族老少放下手中的工作,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要“数落”一件这个犯错人曾经为族人做过的好事,直到“数落”完为止。巴贝姆巴族这种看似离奇的教训人的方式,其实隐含着深刻的教育学原理,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尝试用赞美的方法去教育犯错误的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当你说他(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试想,如果没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用鼓励话教育儿子,怎么会有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无比切记:不要急着给予评价,要给学生思考和作出判断的时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重复确认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
我们要牢牢记住的几点: 学会:等待、善待、期待;注重:激励、鼓励、目的;善于:陈述、惊讶、疑问。
参考文献:
[1]孙亚千.让数学课堂绽放最美丽的花朵:浅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有效数学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2022(4).
[2]尹雪珍.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33):106-108
[3]于惠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学周刊,2020 (25): 188-1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