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刘子兵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子兵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本文就如何构建自主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了探索,提出一些策略,以期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集体备课,凝聚集体智慧,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由于其快速发展特性,通过个别老师的智慧是很难备好一堂高中信息技术课,特别是年长的老师,更是困难重重。而集体备课能发挥群体智慧,能较为显著提升备课质量和课堂有效性,因此通过集体备课,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资源、成果共享,更高效的实现角色、任务的分担。此外,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提前设计用好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准备好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态化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聚焦教学中的真实疑难问题,开展精准教研,才能真正做到备课精准、充分。
此外,集体备课资源在具体使用时候也要因人而已,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任教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根据学生情况对资源进行针对化调整。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结合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在考虑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地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在课堂中调控自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平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只有营造好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性,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外部大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主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创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地放手,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现有的国家、省级网络教学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其次,尽可能地开放学生机房的网络,上网虽然有诸多的弊端,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健康、科学地上网,上“安全网”,同时加强学生上网监控,就能克服弊端,发挥网上资源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再次,多开展一些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如NIOP竞赛小组、电脑作品制作小组、电脑机器人和简易机器人小组、电脑维护与联网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拓宽了学习活动的天地,在自主学习、探索、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形式多样、趣味无穷的信息技术小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信息技术课堂活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灵活多变,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型,应采用讲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对于信息技术技能训练课型,应采用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操练教学法等;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课型应采用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分组合作法;对于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课型,应采用讨论教学法、情境(或事实)教学法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实现知识技能学习、学科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的统一。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内涵及适用条件,没有哪一种教法能适应所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变、因时而变,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且要在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最常见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老师往往注重任务的设计,而忽视学生,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任务驱动法”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不是“任务”,也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是学习者的内在的“自我驱动”,不是外在的“驱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维持和加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形成一种健康、自我指向的可持续学习方式。
四、立足问题解决,促进学科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单纯靠死记硬背很难实现学科课程目标,教师应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突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促进学科知识建构。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难度较大,学生想要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2] 《四川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2021)》.
[3] 王楠.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4]朱庆春.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 华夏教师, 2020, 000(009):85-86.
[5]严安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J].前卫, 2023(18):004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