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香芸
幼儿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幼儿园 杨香芸
手工课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系列课程中技能技巧与实践结合比较典型的一门技能实践课。该课程的独立开设是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新尝试,改变了以往幼儿美术教育中学与教、学与运用互相脱离的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手工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多媒体教学还节省时间,实现精讲多练,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纸《团花》一课中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可以用 “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展示作品、介绍制作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制作技巧,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会知识要点后,也有了创作的欲望,学习起来事半功倍,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即不拘泥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例如《纸杯娃娃制作》,课前我将几个制作手法各具特色的纸杯娃娃放在教室之中,使学生一步入教室就直观地看到到栩栩如生、憨态可拘的娃娃,这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它们也成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研究的实物。我不直接讲授它们的制作方法,而是将课前准备好的半成品,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小组,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拆卸、组合、讨论等方式,直接对纸杯娃娃的制作方法进行研究,再通过几个组的横向比较认识到制作形式的变化,老师只作适时、适度地引导与点拔。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掌握了纸杯娃娃的制作方法及多样的变化形式,并设计出具有的独特风格的纸杯娃娃。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大部分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做手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从而使学生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激发创作欲望。
三、利用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想像空间,促使学生大胆创新
以往经常有家长反映,说孩子上学以前的作品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上了学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我以菊花为例,教学生制作拼贴装饰画。
①选材——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感性体验。菊花种类繁多,并为学生们所熟悉和喜爱,我还从网上收集大量的菊花照片、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有了感性体验,再对菊花作进一步设计构思时,稍加提示,同学们就把对菊花的不同感受融入到设计中,突破旧的框架,绘制出圆润、奔放、柔美等新鲜的形象。建立在直观体验基础上的装饰造型活动是经验的简单直观的写照,由此产生的艺术造型是我要达到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明白,创造绝非难事,只要善于运用直觉与情感因素,便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②思维——让学生的创造更加具有发散的特征。教育活动要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散的空间,组织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开启扩散性的形象思维,创造新形象。菊花有的孤傲、有的圣洁、有的柔媚、有的羞涩、有的雍容华贵、还有的奔放热情,真是千姿百态。那我们如何表现呢?首先,点线面的运用必不可少,可以用直线、弧线折线、螺旋线、波浪线等表现菊花的外形,展现不同特点;用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表现菊花不同的姿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想象,但须要求变化适度,才能使其产生美感。
四、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其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展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创作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我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旧物改造《纸抽盒》一课中,我先找一些造型各异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的作品丰富多彩,表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我还对有特殊构想、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实证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手工教学,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