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感素养培养策略 赵 萌

                   浅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感素养培养策略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办育英小学  

    数学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其教育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会持续、长久地影响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数感,成为教学中璀璨的明珠。数感作为核心词之首,在小学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每一名学生的素质不同,因此他们的数感也不尽相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融合教学案例,简要阐述培养数感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生活。离开生活,一切的学习都是无用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儿童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小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经历、体验数学的产生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

    如,在讲解认识1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些生活情境来引导。在讲解中,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生日宴会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视觉准确地说出图片中一共有几个蛋糕,有多少个苹果,有多少个盘子等。接着,我让学生报一下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让学生想一想在什么时候还可能会遇到10以内的数。在学生讨论之后,我请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10以内的数。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说出,我们都有两双手,可以表示为2;有十个手指头,可以表示为10;有一个鼻子,可以表示为1……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之下,数感素养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二、通过实践活动,发展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取得良好的数感培养效果,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应用的自信心,应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练习机会,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数感体验。

        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我让学生分别掂1个硬*,一个图钉等,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有多重;通过掂、拎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亲身感受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最后,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使学生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1克的观念。“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

    三、引导质疑反思,强化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感。

    四、解决实际问题,升华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良好数感培养目的,使学生达到数感方面的升华,拥有良好数学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導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升华学生的数感。

    例如,学习“长度单位米”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上体验一下,亲身感受50米、100米、200米的实际距离,并让他们分成小组合作,利用标杆、卷尺和测绳等测量工具进行实地目测练习,从中体会所学知识。学习“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各种物品、水果的重量,感受500克、1千克、3千克的实际重量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数的大小,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升华数感。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点击次数:12  发布日期:2023/9/23 10:22:3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