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的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策略摭谈 董友顺 李 炜
基于“双减”的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策略摭谈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学 董友顺
四川省剑阁县中小学教研室 李炜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限制了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投入,将学科教育牢牢把控在课堂,无疑给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学科素养的转变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双减”;课堂提质;策略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为适应新的形势的需求作出积极探索和改变,但中小学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系列困境。学生趣味性缺乏,挑战性增大;教师理论水平有限,技能水平不足;家长对学生的热切关注与解决问题的无奈;学校各自为战,集体合作减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使课堂教学质量不下滑,使课堂教学效能不减弱,使课堂教学效益更有力,使课堂教学外溢效应范围更广阔,成为当下中小学教师共同探索的热门课题。在此,比这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动脑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良好素养。只有具备起丰富而准确的语言储备、细致而耐心的观察能力、规范而良好的书写能力、大方而清晰的表达能力、严谨而科学的推理能力等,才不至于学习过程的困难重重、失败累累和枯燥无味。有鉴于此,老师一定要在课堂预设中预设好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当前许多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没有预设,课堂上缺乏问题驱动,多数时间停留在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导致提问并没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二、情境导学促进学生会学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其学习和成长中重要的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提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变成“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导”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像的学习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
三、内驱激发稳固学生主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经验告知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养生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当下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更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样新型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情况,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思维培养提升学科素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论教授知识概念、计算法则,或者答题技巧和操作技能,教师都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论是新知识的预习、新知识的教学、习题的训练亦或知识的复习,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因而在教学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事例或者实物进行和比较,将他们的共同之处找出来,发现它们的根本特征,正确地对其进行判断,从而概括出正确的数学概念。
五、技术助力增强课堂效度
数学学习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疑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教学课程,除了离不开教学策略外,也离不开如今的新媒体技术,教师要学会把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技术”的优势,帮助自身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做到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整合在关键处、疑难处、情境创设处、思维的障碍处以及知识的延伸处等,才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切忌“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而必须是与时俱进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盛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质量提升路径探析》,2020年2月国际教育论坛;
[2]陈微春《核心素养下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2019年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