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几点想法 刘 颖
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几点想法
黑龙省牡丹江二十四中 刘 颖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主动把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它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学习方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同时要运用这些知识对某些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加以科学研究,形成科学的结论,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开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全员参与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高中新教材中的必修课程,它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学习小组有本质的区别。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它摒弃了过去兴趣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既教师选择题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资料,完成学习过程,而是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力更生,独立地完成研究课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都是学习的主体。
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教师、教材等外界因素的制约,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组自愿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过大,这样在实施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全班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要进行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要采取自愿性的原则,不能采取优中差的搭配方式,因为不同知识水平的学习,对某一其体事物都会有或深或浅的认识水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必得到某种特定的结论或某一模式的结果,只要他们都有一定的收获既可,认识的深浅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时间长短而有所变化。
2.选题的合理性原则 学习小组划分完成以后,每个小组都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选题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选择的课题要具有可研究性,这种课题一定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既有研究价值。
⑵选题要有一定的社会优势,即在选题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素材,以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如位于城市的学校最好不要选择以农村素材为主攻方向的研究课题,反之亦然。
⑶研究的课题切记不要过大,如果课题内容过大过杂,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积累资料不足,研究工作不够,就会出“虎头蛇尾”的现象。研究课题一定要具体,提倡学生“小题大做”,把研究课题作好做细。
⑷要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包括本校教师资源,教学设备和资料,图书等,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但要以本校的资源为主,尽可能选择本校或本地有优势的课题加以研究。
⑸课题的选择要兼顾大多数,在多数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不要过高过难,教师要在选择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调控和把关。
3.计划的周密性原则 小组研究课题选取好后,小组成员要坐下来进行细致的协商,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研究素材的获取方式,研究内容大约需要的时间和实施步聚,课题的结题时间和要求等。计划制定好以后,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按计划进行,这样才能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4.课题公开,目的明确的原则 以上准备工作就绪以后,要组织全员学生参加开题报告会,每个小组都要公布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目的,采用的方法和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开题报告会既是一次战前的动员,也是战斗的开始,它是一只指挥棒,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学趣,指明各小组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它不受时间、地点、教材等因素的限制,学习的方式有其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生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主动学习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新知识。如: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访问、调查、采访等,也可以请一些科技人员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讲他们的实践经验或理论知识,还可以进入图书馆等查阅一些先人的研究成果等。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既可以利用课堂积累的知识,也可以利用课活时间、课外时间自觉地学习。既可以在学校学习,也可以到工厂、矿山、商店等社会大课堂学习。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录像、摄影、文件下载、软件设计、实验等。所有这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课题的实施积累素材,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都是教师在监控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结果与过程相统一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积累过程和研究成果是统一的,整个过程都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只不过是研究成果是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要求。
⑴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性研究课题,这类课题更注意的是研究的过程性,在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对研究过程进行详细记载。如:分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具体数字的记录与整理,特别是一些有用的实验数据要加以保留,以备其他相关实验取用,最后才是确定实验结果实验报告。
⑵对于一些社会科学类的研究课题要在充分积累素材和掌握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论文要论点正确、鲜明、新颖,论据要充分、真实、典型,要与论点有本质的联系,切忌空洞无力。
⑶论文的题目大小要与课题研究的内容相统一,切忌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尤其是实验性的课题,一定要在实验过程上下功夫,不能以实验结果报告来代替整个实验过程,更不能以一篇论文中的某一个观点来代替整个实验课题的全部过程。
⑷课题的研究结果以个人小组总结或论文的方式结题。在结题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负担的部分研究内容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小组指定专人对总的课题加以总结或宣读课题研究成果———论文,切不可以小组专人结题代替每个人的个人专项总结,这样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个人水平的发挥。
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但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它是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调控监督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教师要有组织地对全员学生进行专题辅导,从中使学生得到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选择课题,如何积累素材,如何结题等。其次,对各个小组的选题要进行调控,教师可以确定大的研究方向,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研究课题,课题宜小不宜大,经过教师协调,最终确定研究方案。在整个选题和研究方案的拟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保证选题和研究方案的拟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保证选题有实用价值或实际意义,研究方案正确,研究计划周密、合理。第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监控指导一定要得利,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自主地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教材、教师等诸多因素的束缚,再加上研究小组较多,教师不可能与学生同行。但整个研究课题的实施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步实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到控制、督促、指导作用,不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特别是课外校外的访问,调查、彩访等学习过程,一定要在指导教师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以防出现意外或是不该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工作。第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老师自主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老师素质的需要,学生素质的提高必定要求教师的素质相应地得到提高,否则就会被淘汰。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是无事可作,而是任务更加繁重,教师要通地实况讯大量的书藉和资料,掌握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指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和提高。第五,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展示成果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老师要端正认识,要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和释疑工作。各个小组的课题都完成后,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召开班级或学年的专题报告会或课题(论文)答辨会,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课题(论文)的答辩,互相切磋,交流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材。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多选择一些热点问题加以研究,以利学生的发展。
2.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多是以一个学年为阶段,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所以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积累,以便材料充足,论据充份,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要出现几周或几个月完成这样的硬性指标,但也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3.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调控监督。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一定要教师、教务处和学校和统一调控下进行,特别是教师的调控更为重要,既要保证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又不能影响其他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活动秩序。
4.学校和其他教育行政机构要对研究性学习给予充分的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成果一样记入学生的档案,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设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