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与精练”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李 立
“多动与精练”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 李 立
“以学论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见《走进新课标》第174页]
时下,整个教育界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不管怎么改,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活动,扎实的练习,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才有保障。
一、“多动”是能力和非智力形成的保障
“多动”的前提是“三供”。一、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力。二、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导法的创设和导言的斟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导法的主要形式,情境生疑问,疑问生动力。如学习“遗传”时,教师可这样创设情境:指着一个双眼皮的学生A,让其余学生猜测其父母的眼皮形状?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测:①都是双眼皮。②其中有一个是双眼皮,另一个是单眼皮。③都是单眼皮。教师否定③,此时,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学习动机由此而生。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导出,可以有一百种导言,但效果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最巧妙的一种。如神经元结构的导出,可以这样设计导言:
①指着树突:象树枝状的突起,应该叫什么?
指着轴突:象一根摩托车的软轴线(手中拿着软轴),应该叫什么?
[评:这样导,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实际意义,因太直白。]
②指着结构图:这部分结构应该叫什么呢?
[评:这样导,问题太大,学生根本无法达到]
③图示与结构名称同时出现:让学生对号入座,并说出理由?
[评:这样导,既节约时间,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形象概括能力,将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说”。]
曾几何时,要求教师讲得全面、系统、深刻、细致、到位,教师的满堂灌也几乎到了顶峰,这样的教学无情地剥夺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总结过去,瞻望未来,我们既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即教学过程中展示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我们的学生,只有让他们在课堂空间中尽情的思考,尽情的流露,创新的火花才会自然迸发。所以教学设计时,必须限制教师自己占有的时间,尽量少说、少写、少做,将发现的机会、总结的机会、操作的机会让给学生。斟酌导言、删减弯路,教师可以少说;利用媒体,教师可以少写;依靠主体,教师可以少做。总之,只要学生能达到或可能达到的,必须放手。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参与、敢猜测、敢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一言堂”的陈旧教法,实行教学民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讲台走下来,从“中心位置”“退居二线”。教学中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爱心拥抱学生。用爱心去教学,同时用自己的威望、人格去感染学生,对学生充满热情,做到用“情”教学,以“情”促学。
让全体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这是对“导”最好的应答,也是主体作用的精神实质。动的器官有脑、口、眼、耳、手等,但让学生多“动手”显得尤为重要的。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充分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动”的表现有:爱动、会动、多动、敢动等。将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围绕教学目标,大胆、主动、自由的活动,争取使他们的思维超越教师的思维界线,使他们的活动获得成功,这是对学生非智力培养的最好契机。如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教学设计时,至少要为学生留出20分钟动手操作的时间,至于教材编排的有关“操作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别看书边操作,这样处理既节约用时,又为学生的思考留足了空间。
二、“精练”是知识与技能形成的保证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习题,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特别要设计好发展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可能绝对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去裁剪或调节。方法之一:精编教学程序,精减教学枝节,力争短、频、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之二:瞻前顾后或一分为二。“瞻前顾后”指的是前面的教学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分担一些任务。如“光合作用”中有关“能量”的知识,可以在“种子”教学中解决。“一分为二”指的是对于难度太大或分量太多的内容,可以把一课时分为二课时来完成。如“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方式”。所以说,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必须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找出差距,发现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概括升华,由量的变化发生质的飞跃。
教学改革不能理解为:教法命名或课堂表演。任何一次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则是学生的素质状况。学生应当以学为主。所以,“学力”是构成学生素质的最重要成分。如果没有充分的活动和精巧的练习,根本谈不上什么“学力”的形成,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