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观念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苏文水
对教育观念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苏文水
教育是一种关涉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教育需要思想。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的完善服务,为人的幸福服务。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反思当今教育,我们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西素甚至使教育正不知不觉地扭皓着人性。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教育行政领导,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都有必要对教育观念的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思考。
一、关于教育目标的思考:大力倡导培养普通劳动者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把读书做学问看得很崇高一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目的则是“学而优则仕”,结果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能有一天会成为“人上人”。这种传统的读书目的论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市场,不少家长甚至学校的老师、领导仍然以此激励学生奋发苦读,严重违背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竞争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所必不可少的,但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人上人”,则会扭曲学生的人性,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在呼吁“为了一切孩子”的同时,也看到了能够真正面对一切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毕竟不多,教育的不公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一些职业学校甚至无法完成招生任务。在早已实现“两基”的沿海发达地区,不少学校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甚至有继续抬升的趋势。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纳闷: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大力倡导培养普通劳动者,并不是不要竞争,我们只是主张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者要从发挥人的潜能的角度去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去向自我挑战,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从学会“做人”做起。
大力倡导培养普通劳动者,既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又能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基本精神。
二、关于学习过程的思考:积极主张实施愉快教学
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发展,他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完善了自己,按理说学习应该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一提到读书就意味着吃苦,“头悬梁,锥刺股”几乎成为历代读书人学习的典范,成为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典范,于是本来应该是十分有趣的学习被异化为痛苦的劳动,学习一旦被学生认定是一种苦差事,那他们必然就会“望”学生畏。
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然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转变教育观念。但事实上,传统的教学始终没有退出课堂。因为上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至整个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始终没有改变,学校非但无法真正给学生“减压”,反而还有“加压”的趋势。也正因为这样,师生的角色得不到转变,学生无法真正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其实,说得严重点,教育工作者强调“苦学”,正是在为传统教学寻找借口,教学过于注重基础,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
积极主张愉快学习,教师务必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之充满乐趣,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三、关于学习方式的思考: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中国,能把学生当作主体,会把学生当作主体的教师还是不多。学生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
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由教师任意捏塑,而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因此,为了将学生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拯救出来;为了将学生从“一刀切”“一锅煮…‘吃不了,吃不饱”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我们必须寻找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的学>--j方式,即
现代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应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走
进“我要学”的境界。要送给他们一颗果实的种子,教给他们种植的方法,给他们独立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也品尝到自己劳动果实的美味,要他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就拿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提问”来说吧,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提问与教育年限成反比。即幼儿普遍好问,小学生次之,中学生更是不喜欢发问。我想,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师道尊严”,自古以来,师生无法平等,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提问;二是教师尽责所致,教师力争把课讲清楚,学生还需提问吗?要是提问,给人的感觉要么是没有认真听,要么是脑子有问题,接受能力低。 ,
转交学习方式,教师要用好“问题”这把钥匙。因为历史上任何的重大发明、科学突破恰恰都是通过大胆质疑而取得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有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关于选拔机制的思考:全面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在看待人才的问题上,本来应该是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也应该是多元的。事实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时至今天,高考一统天下的机制仍然无法改交。总分一刀切的录取标准必然使一切学生疲于奔命。“求全责备、求同存异、抑长补短”的教育模式必然使一些有专门特长的学生忍痛割爱去弥补弱项。以分数为本位的应试,人,不见了;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被遗忘干净了;人的潜能、个性、价值,也在这里化为乌有了。
超级女声,一夜成名。许多学生之所以热爱甚至痴迷,那是因为站在台上的是与他们一样的“平民”, “超女”火爆折射出中国教育多元化的苍白。通过“超女”这样的节目,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我们需要“超女”这样的机制,成才的方式不能单一化,社会必须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方式,让他们拥有更多成才的渠道。
要改变简单的人才选拔方法,学校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社会要重建新型的价值引领标准,国家要确立多轨的人才选拔机制,使更多的学生学有所长,使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
当然,建立新的选拔机制,并不一定要废除分数,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分数观,让它成为学生前进的一种动力,而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教育是国家大事,同样,教育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特别是要在重视中引起经常性的反思。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如果能够逐步深入人心,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于教育本身更将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