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随堂作业创新设计的策略 张 琳

    小学语文随堂作业创新设计的策略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张 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教师课内安排书面练习,书面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尽量在课内完成,减轻课业负担。”目前,小学语文作业主要还是存在课堂作业随意化,作业内容机械化,形式单一化的现象,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作业整堂化的现象。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呈现出高效的境界,我们得跳出狭隘的练习误区,创新作业设计,让课堂作业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变机械练习为任务驱动,从而主动掌握书本知识、学科技能,发展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目标导航,从随心所欲走向核心统领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作业常常随意地穿插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语文的本位,缺少了思考作业的目标性,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这样犹如迷失了航标的船只,走不进语言的海洋,让随意的练习冲击着语文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紧扣年段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特点精心设计,使作业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检验途径,有效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立足年段、单元目标,细化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认真梳理语文知识点,精选精编与目标相匹配的各个环节的作业题。如教学六上《匆匆》一文时,我把握学段目标和单元语文素养目标及散文特点,依据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浏览课文,发现特点。出示练习:通过阅读,你发现本文是一篇(  ),它的内容是(   ),文本的特点是(    )。

    2.再读课文,悟写法。学生第二次阅读,感受散文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生动的。出示练习:找出例句,看看运用的方法,完成表格。

    3.练笔:模仿作者的写法,抓住身边熟悉的事物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排比的句式,写一写你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不难看出,这一设计准确地阐述了第三学段的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充分体现年段特点,第一次阅读关注文本的内容。第二次阅读关注文本的写法,研读句子,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笔是对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随堂练习的设计是从年段目标着眼,从文本的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在一遍遍地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作为教师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练习的效率,只有找准练习的支点,随堂练习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丰富内容,从孤立单一走向整合联系

    纵观以往的随堂作业,要么是背一背、抄一抄,要么就是理解词语,造句,这种孤立单一的内容占了主导。有效的随堂作业,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整体进行思考,并有效整合。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一个个训练点,包括语文知识点、课文篇章结构特点、技能训练点、思维发展点、课文拓展点等,将这些“点”梳理整合后连成“线”,形成“训练场”。

    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立足文本的篇章结构特点,先后设计了几个随堂作业:1.初次走进非洲,读文词语填空,感受其色彩斑斓,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走进最让你心动的一处,欣赏彩色的语言。找出描写景物或风情的句子,发现他们的特点,写下自己的体会。3.朗读表现出彩色,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解说。4.课外收集资料,了解非洲的异域风情,再次寻找彩色的语言,完成一份彩色非洲的解说词。

    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语文。随堂作业,立足于文本,撷取关键学点,从品味语言到习得语言,不仅得其“意”而且得其“言”,最后向课外延伸,发展语言,把教学迁移到生活中去。这样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随堂练习中,学生在轻轻松松地读,扎扎实实地练中收获了情感的熏陶,读书的方法,感受、理解和阅读欣赏能力得到了综合提升。

    三、改变形式,从整齐划一走向个性发展

    随堂作业的设计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让学生亲历作业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在设计上,我们要基于学情,让学生愿意做。体现情趣,让学生喜欢做。亲历过程,让学生尝试做。渗透方法,让学生学会做。但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考虑每个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作业布置上避免整齐划一,可以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做成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购物”。例如:1.基本练习,主要是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2.语文知识的综合练习,适用于中等生。3.创新练习,一般是用于优秀学生。

    如学习《灯光》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有层次的作业:

    1.读熟课文,写出课文中老人的事迹。

    2.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青山不老”?从老人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3.根据课文的结尾写几句赞颂老人的诗句。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按作业量的大小设计。 对学习有困难、认知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作业的难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的学生适当拔高,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扩展阅读、提高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作业。也可以按完成作业时间的长短设计。如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就让优等生在两周内阅读完这部名著,中等生可以延长时间,一个月之内看完这本书。

    随堂作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双减”时代,它的价值在于聚焦目标,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刚为柔,解决了我们最想解决、最难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固化的课堂结构,还能为我们重构生态的课堂,改变儿童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创新设计随堂作业,发挥作业的最佳效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上“恋”习、“生”动的康庄大道。

     


    点击次数:19  发布日期:2023/9/3 8:05:3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