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房伶俐

    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蒲莲小学     房伶俐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充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有利于塑造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智能水平与实践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已经被广泛运用。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一、重视知识习得过程,指导学生自学习惯养成

      对于基本概念比较集中的教材,例如数的开方、二次根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教材内容,最好都让学生自学。笔者的观点是:课本应该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现行数学教材,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表达规范,而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亲自去阅读理解,并借助于教材上的练习题,检测自学的成效,其意义远远超过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本身。我认为让学生去“读”,使自己“读懂”,这也是一种“教”的方法。在这种“教”法中,依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事先设计几道思考题,借此作为一种“读”的导向或帮助各种不同基础的同学“读懂”的“台阶”;“读”后我组织集体交流,促使学生悟出并说出“所以然”,这种“兵教兵”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全体同学“读懂”教材,掌握重点,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自学数学书必须咬文嚼字,边读边想边记边练,在练习中要加强反思和总结。

    二、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数学开放题的构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而获得新问题,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性而获得新思路。

    例如:如图(图形略),讲完直角三角形相似后,提出如下问题: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根据条件,结合图形,直接写出你能得出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学生从角、边、三角形面积、三角形相似等关系出发,得到很多结论。其中学生由三角形相似导出:△ACD∽△BCD→CD∶AD=BD∶CD→CD²=ADⅹBD,同理AC²=ADⅹAB, BC²=BDⅹAB.学生们注意到这几个式子很有美感,这正是今天要介绍的新内容——射影定理。再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后面两个式子,相加后得到什么结论?得到AC²+BC²=AB²,是勾股定理。学生发现了证明勾股定理的又一方法。这样探究,极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三、在实战训练中层层递进,开展探究性学习

    笔者曾作了一次尝试:是在课堂练习中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分式方程”这一节课的开始,我首先请同学们回顾“同解方程”的概念和“方程同解原理”。然后,我由简单到复杂,由化简后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的分式方程,到产生增根,甚至无解的分式方程,我一连给出六个分式方程,让学生探索这些方程的解法。通过巡视,我请解题过程有典型问题的同学上黑板解答,然后请所有学生检验自己解题过程和解方程的结果。看看上黑板板演的同学的解方程的结果都正确吗?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再次回顾方程同解原理,找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根本差别,由此得出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像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自学,找出问题的根子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加深了对方程同解原理的理解,更掌握了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问题也清楚地了解了,大大地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会感唔“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前一周,布置实验课题:

    实验课题:设计一个方案,调查本校初二学生情况。

    实验意图:一周后,我们将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请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或自学课文内容,分实验小组,对本校初二学生的某一种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提示:如:身高、体重、视力……或其它。)

    实验要求:(1)提倡分工协作精神,搜集有关数据并整理,调查出初二学生的某一种情况。(2)每个实验小组7天后上交实验报告,课堂汇报实验成果。

    实验意义:(1)倡导合作学习精神;(2)体会“统计学”的价值和统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3)把学习和知识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经过本章学习,边学习边调整,从而掌握比较科学的统计方法,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也使本章的学习更有意义,。教师的手段就是把数学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尽可能拉近与生活经验、自然常识和社会现象的距离,首先让学生感到喜欢,然后化难学为易学。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地、不断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点击次数:18  发布日期:2023/9/3 8:00:0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