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 夏志海
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第四中学 夏志海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位,学好地图、用好地图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在教学过程中,使地图和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就能作到生动具体,概念深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读图兴趣,激发读图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可以较好的保持学生的这种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读图的热情,养成主动读图的好习惯。如在绪言课时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欢NBA学生的,在美国政区图上找出自己最喜欢球队的位置:休士顿火箭队、洛杉矶湖人队、芝加哥公牛队等;喜欢听音乐的学生,找出歌词中提到的地点的位置:《爱在西元前》中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布拉格广场》中的布拉格、《欧若拉》中的北极……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时事或者地理重要事件的发生地,如去年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汶川地区以及所属板块,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些地区的位置地形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原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使同学们感到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二、把握地图要素,有序读图
在使用地图册时,我们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书及配套地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还可以表现其他的哪些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的一些变式。
在教学中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识图。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的国家,我国的省,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图表材料的分析,我们要求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①读图名,弄清所看地图反映什么内容;②读图例,弄明白图上每种地理符号的含义;这两项是读懂地图的基础;对统计图还要求读坐标、读数据、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阶段,图文转换,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能做到图图互换、图文互换、文图互换、图表转换。尤其这几年的考试中,地图由过去的具体图到现在的抽象图,并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强,如果没有图文转换能力,是很难应付考试的。当然对学生自身来说,图文转换则是提高他们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图文转换的前提是读懂图、会叙述、会绘图,这对将来写相关报告时作用很大。通过这三阶段的教学力争让学生能够完成对图表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能力。
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互相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与原理。
三、读图要求明确,从简到繁
教学中使用的地图不应太复杂,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如讲述中国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以先展示中国耕地分布图,学生通过图例阅读,很容易得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结论;叠加地形图,得出: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叠加降水量分布图,得出: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最后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平原地区。又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先观察《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学生可以得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这时叠加降水分布图,可以得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叠加耕地分布图,可以得出:耕地北方多,南方少,导致了“南丰北缺”的分布特点。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激发思维,发现、提出问题
地图可以表达丰富的地理信息,多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联系,可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中国气温分布特点时,先观察《1月气温分布图》,找到中国1月气温最高的最低的地方——漠河和海南,并计算两者的温差,学生很容易可以得出: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同样计算两地7月的温差,就可得出:夏季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的特点。进一步观察《7月气温分布图》可以得出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分别在吐鲁番和青藏高原,这个时候叠加地形图学生很快发现他们是我国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从而得出地势的高低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又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以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可以结合地形图让学生思考,这几个地区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就海陆位置而言:位于沿海地区;就纬度位置而言:位于中低纬度;就地形而言:位于平原地区。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可以知道: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所以人口就比较稠密。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世界上那些地区人口稀疏?引导学生结合地形图,找出人口稀疏地区的特点:非洲北部、澳大利亚中部主要是沙漠,南美洲北部主要是热带雨林,亚洲、北美洲北部、南极洲位于高纬地区,亚洲中部主要是高山高原。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总之,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知识的骨架,学会运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是地理学习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选择合适的地图、传授有效的读图方法、设置恰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读图兴趣、方法和习惯,真正做到“心中有图、心中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