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谭 坤
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辽宁省北票市实验小学 谭 坤
教书育人,究其要是先育人后教书,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虽然数学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但数学教学却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做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学生自身形成一种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和作用,引导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参加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乘法与除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可以介绍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等等. 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爱国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课程中的“年月日”一课中,可以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时间是哪年哪月哪日?这一天对我们国家意为着什么?你们心情又如何?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判断2008是不是闰年时,先播放一段申奥片段,学生情绪跟随着录像的情节不断起伏,最后,随着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而欢呼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绪。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启迪学生,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义意的世界,是道德根植其中的深深沃土。我们要想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的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 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教材力求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栏目提供给学生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世界中的作用的实例,在适当的地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同时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还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课前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内容中,教材展示了图形变换多方面的应用,有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京剧脸谱、纺织品,有首都的象征——天安门城楼、故宫中的宫殿等。学生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灿烂和劳动人民智慧,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又如,在教学第十一册“统计的初步知识”的内容中,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学生入学起,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借助不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五、 发挥教师人格魅力为人师表,在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老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
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也有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教师正确的评价就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
总之,德育教学的渗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从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入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不能抽象地讲一点道理,作一些鼓动,这是收不到效果的。德育教学的渗透应在直观、新奇的教学中进行。应该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最为适宜。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