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 周 飞

                    浅谈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幼儿园      周飞

    摘要:美术欣赏能开阔大班幼儿的视野,利于发展其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大班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题材结合运用问答欣赏和综合欣赏方法,把教学的活动环节落到实处,激发大班幼儿主动发言的欲望。目前由于缺少美术欣赏的教育指导理念,教学还不成熟。

    关键词:美术欣赏;大班;选材;方法

    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幼儿通过对大量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能力的活动。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一、美术欣赏对大班幼儿的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时,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明确美术欣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1.幼儿园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题所具有的“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实在审美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创作审美对象或意象的一种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再现与表现、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综合统一融会贯通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发现、感受、评价、欣赏美的能力,一般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审美能力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成效和水平,不同审美能力的幼儿,在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创造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美术欣赏能力的欠缺也会影响幼儿对美术的表现和创作的热情、兴趣。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幼儿的欣赏审美能力。

    2.幼儿园美术欣赏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激发和宣泄幼儿的情绪情感。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美术是幼儿表达自我、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外化儿童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中,借助线条、色彩和形象等美术要素,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对于幼儿的作品,成人可能无法理解其内容,但通过幼儿的描述,会惊奇的发现幼儿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激发幼儿的情绪情感,是艺术的作品富有感染力、生命力和表现力。幼儿看到自己乱涂乱花的痕迹时非常高兴,虽然他们不关心、不在意自己画的主题和目的是什么,但他们绘画中的满足感正是来自于这样愉快的运动痕迹,而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力量正来源于这种满足感,可见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他们在绘画中获得自由创造快乐的体验。现代心理中的美术治疗法,通过美术探寻治病的原因,并把美术作为化解病症的有效手段。

    3.幼儿园美术欣赏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脑有着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工。左半脑主要负责语言、记忆、逻辑理解、判断、分析等功能,其思维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分析性等;左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情感直觉、美术、音乐节奏等,思维方式具有跳跃性、直觉性、无序性等,被称为“艺术脑”。幼儿园美术教育可以活跃幼儿右脑,推动其开发,还可以协调左右脑协同互补发展。

    4.幼儿园美术欣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观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因为美术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它可以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约,是幼儿超越时间和空间,现实和幻想的种种制约,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的天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从多视角、多方面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各种美术欣赏作品,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脑中已获得的表象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5.幼儿园美术欣赏由利于协调幼儿的手、脑、眼。

    美术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集中手、脑、眼,从而有利于发展手、脑、眼的协调性。幼儿进行美术活动需要运用到多种感官去感知对象,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幼儿脑中的表象去改旧变新,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获得实际的联系。通过跳动各种感官去感知、去观察、去想象、去操作,不断地促进幼儿手、脑、眼的协调发展,提高幼儿的美术感知力。

    二、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

    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2—3岁以后的儿童,其美术欣赏的发展不再仅仅只是一种生理的、直觉的反应,而逐渐开始受到社会认识的制约。在美术欣赏的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

    1.关注作品内容多于形式。

    当幼儿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能有意识地主动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这表明幼儿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对待美术作品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这个阶段的幼儿,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感知仅仅局限于画面上画了什么。无论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幼儿对其内容的关注总是多于对形式的关注。此外,幼儿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把握还往往是浅表层次上的感知、理解,还不能深入感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在面对绘画作品时,儿童将对其中心意义理解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如游戏活动、日常生活。若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则幼儿最作品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就比较容易,对作品的情感表现也有较贴切的感受。

    2.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

    在成人的引导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具备感知理解美术作品形式审美特征的初步能力。

    在对于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幼儿收到其思维具体形象特点的影响,倾向与把线条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考虑。对于空间构图的感知,许多幼儿能够感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在不断发展。

    3.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偏爱和评价标准。

    审美偏爱体现了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作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美的心理倾向。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偏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审美心理倾向。审美判断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审美标准审视和评价客体和艺术品的审美特征以及美术以及艺术特征的过程,是通过个体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实现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爱好的主观其倾向性。

    总之,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的标准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特征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跟多的了解儿童,更好地进行美术欣赏教育。

    三、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

    儿童美术欣赏的教学至关重要,目前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上的较欠缺,根据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进行对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初探,尝试多通道参与欣赏法、提倡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中的运用。

    1.多通道参与欣赏法。

    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美术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园美术欣赏可结合音乐欣赏的多通道参与欣赏法。实际运用中,主要包括运动觉参与、视觉参与和语言参与。

    运动觉参与的方法,在音乐欣赏中,实际运用中主要指跟随音乐做动作、歌唱和演奏简单的打击乐器,来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幼儿在听音乐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对于幼儿来说,运动觉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幼儿模仿画中的动作或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动作来表达,甚至于对作品的内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可以放一段与画面情境相似的音乐,自由的创编动作,幼儿加深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运动觉参与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音乐欣赏中也可运用到美术欣赏中来。基于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学好问,此法也可运用到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中来。

    听觉参与的方法主要是指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同时播放音乐,借助于对音乐的感受来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大胆想象与创造,并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在运用多通道参与欣赏时注意,需根据幼儿的年龄、欣赏作品与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感知觉通道,并巧妙组合。实际活动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般较多选用运动知觉参与欣赏的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不仅可以广泛使用多种感知觉通道,且使用的方法、形式、要求等也应有所不同。另外,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要求,也是选择参与欣赏感知觉通道必须要考虑的条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握以视觉为主体,其他通道参与欣赏为辅的原则,围绕美术作品展开,注意对美术作品的整体欣赏。美术欣赏应是一种整体的感知、审美活动,它有赖于幼儿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包括动作、语言、画面、情感、符号的积累等。如果作品断化、局部化,难免有分割之嫌,孩子无法从中得到整体的感受。幼儿在美术欣赏时开放的通道越多,对作品的感知越深刻、细致,记忆也越牢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和方式越丰富,所获得的审美快感也越多。   

    2.提倡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美术欣赏素材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知识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学内容以图片、声音、动画等不同方式出现 。美术欣赏活动不是偶尔的欣赏活动,也不是看一、两幅就能完成的,多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的、系列的、有序的美术欣赏作品,利于开展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教师更易营造欣赏的气氛,激发幼儿主动欣赏的积极性。多媒体拥有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在其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得到满足,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随着动态的多音效的打开,生动直观的动画构建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活动气氛,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获取,是他们的思维积极,想象丰富,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优化美术教学结构,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纲要》中提出“激发幼儿的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在传统的美术活动中,教师示范往往是通过手绘,这种示范存在图像小、速度慢、教师背对幼儿挡住幼儿的视线等缺点。应用多媒体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多媒体展示既能满足全体幼儿动手操作和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把实物放大,提供逼真、清楚、色彩鲜艳的教学效果。教师将体积小或不足的实物或照片,通过投影仪真实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供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跟重要的是通过仔细观察和体验幼儿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全体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强化示范步骤,突破重难点。

    总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的美术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尽可能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以适合幼儿的发展。现今,对幼儿园美术欣赏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日益发展,美术欣赏也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董奇.儿童创在力发展心理[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

    [2] 从理念到行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3] 德国巴伐利亚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费纳科斯教授访谈录[J].幼儿教育,2001(1)

    [4] 高雪梅.幼儿绘画的特点与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2(2)

    [5]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2006(7).

    [7] 孔启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点击次数:173  发布日期:2023/6/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