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 刘景艳

    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

            湖南省容峰中学     刘景艳

    教育心理学探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

    经常听到学生评价数学: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这种观点显然偏激,但至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的消极状态。反思一下,我们不难的出将来,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思想未必有价值、未必所有人必须。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便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原因外,我认为与我们教学设计有关。

    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惧来都有探究和获取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缩短数学课程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如何测量学校内一棵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学校提供测量的工具,请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 存在”。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设计了不同的方案,且图文并茂。有利用平面镜光的反射,测量计算;有利用相似三角形;有利用比例尺、比例线段;再就利用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仰角;通过计算,最终得到相近的答案。

    在这种实践中,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勇于参与、展示自我。在实践中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动思维、培养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程序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交。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数学“直线与圆的关系”时‘通过运用多媒体flash的动画效果,把直线与圆的关系,通过声音、动画图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总结出两着的关系,使得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以生活实力引入   创造情境

    “函数部分”历来是初中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

    如用电脑显示摩托车加油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显示器的数据。

    教师问:哪个数量不动?哪个数量在动?“动”的是“什么量”?“不动的”是什么“量”?为什么这两个“量”一起跳动?

    学生回答  ————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变量与函数》 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我们叫做“常量”油的价格;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便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我们就得到y 与 x关系式。

    这个关系式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 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摩托车最的最多装10升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植范围。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赶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怀者好奇必与教师一起步入教学的殿堂。

    四、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学会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有责任感,这也是新课标的最终目标。 如称出一粒米的质量,每一个一天节约一粒米,中国共有13亿人口,一天节约多少千克?创设结合自然、科技学科、收集环境、资源、科技等发展等有关的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有能培养学生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

    创设情境因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按《数学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课堂学习到生活空间,在生活在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去探索数学的奥妙,学生身上的潜能一定最大限度的发展出来。

     


    点击次数:86  发布日期:2023/6/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