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整合教学 黄明发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整合教学

    四川省广元中学    黄明发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将教和学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出来,以“议题”为统整,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更是为课堂中课程内外资源整合拓宽了视界,让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整合与拓展”学习范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群;语文教学;整合

    新的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书素养的提高。无疑,课标的指向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明确了思路与方向。在此,笔者结合一年来的部编高中新教材教学实践,就高中新教材任务群教学中课堂整合谈几点实践认识。

    一、预设师生交流的议题整合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不可缺乏的阅读活动。“对话”质量高低可间接对阅读教学实效造成影响。因此不少名特教师纷纷指出应该适当精简课堂对话。所以,教师应该依文章重点与难点,选择合适的议题,井且按照阅读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地整合,由此通过精简教学流程,打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遵循“类化”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借用群文阅读策略,采用议题统整、联结比较、分层递进、思维整合、迁移运用等“类教”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最终达成一定共识。

    如阅读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拓展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和柳永的《雨霖铃》,再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整合主题确立“愁的艺术”的主题:古典诗词中所写的“愁”多种多样,有漂泊在外、怀乡思亲的乡愁;有黯然销魂、难舍难分的离愁;有失去故国壮志难酬的忧愁;有欲说还休、难以启齿的情愁……通过“类文”共性的议题整合,让学生深度感知诗人笔下那种有着长宽,有着重量“愁”。最终达到通过围绕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延展整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难点。

    二、找出关键内容整合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名家都强调语文教学中的“读”。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寻真识斯真!”叶老的意思就是好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有顺着这条“路”,才能读懂文章内容,明白作者要旨。但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部分文章篇福很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顺序采取段落讲解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对于篇福比较长的文章,教师应该适当从文章写作顺序跳出来,通过引导读找出文章的某个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制定教学主线,从而对多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

    比如,高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乡土中国》,因为该文本是必修阅读内容,若教师全书进行品读,不仅缺乏阅读课的精髓,同时可能造成课堂节奏非常刻板与拘谨。对此,可先让学生通读全书,然后提炼出书中重点章节的主旨,直接开展重点教学,制定教学主线,指导学生对中国乡土里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等难点进行研读探究。具体步骤为:一是浏览,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书名与作者;阅读目录、前言、内容摘要、后记,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二是略读,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含义。三是精读,细读原文,咬文嚼字,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标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原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能够结合原文理解重要观点的含义;能够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厘清原文的思路和脉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四是研读,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梳理整本书的结构体系,把握整本书的价值取向;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这里的“研讨”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文化。

    三、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更理解文章,会开展适当的拓展,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生活经验以及他人对课文内容感受等资料,由此取得课文和拓展相互结合的效果。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另一方面还能够拓展课文的深度以及广度。比如阅读《林教头风雪神神庙》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水浒》在中国这样的形象还很多,请课余时间阅读《水浒》,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英雄,在交流会上把这个人物分析给大家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过程开展有效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充分将教和学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教学流程进行简化。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更多教学目标,构建一个聚集灵动、整合以及立体的语文课堂,并且将高中语文课堂打造成为-个实践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三者有机结合的课堂。

    四、同年段师生资源的整合

    师生资源整合就是将校内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经验、共识加以总结与提炼,是自己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借他山之石攻已之玉,最终借师生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当下较为有效的集体备课,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集体研课,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也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形式。前人告知我们,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是为善也。作为教师同行相互借鉴、吸收、批评、帮助,就会达成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高中新教材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议题为统整,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更是为课堂中课程内外资源整合拓宽了视界,让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整合与拓展”学习范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孙秋备《整合阅读:以终为始,依枝振叶》,载于“语文湿地”;

    ②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2007年10月《中学语文教与学》;

     

     

     


    点击次数:46  发布日期:2023/6/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