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探创新教学模式 蒋学平

    初探创新教学模式

    湖北省沙洋县实验小学      蒋学平     

    创新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素养、应形成创新人格、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应主动参与实践探究等素质。中学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全面更新,从而构建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一、树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育人理念

    教学过程受到思想观念的支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只有用全新的理念作指导,才能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育人环境。

    1、重视创新意识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知识教育学生,更要用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能否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智慧。

    2、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设计和开展的教学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应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设施和教学程序都应围绕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及主动参与来选择和设计。

    3、培养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教学模式的设计一是要突出师生间、学生间的协作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协作,共同创新,才能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在协作活动中培养的,而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有利于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组织以学生协作共同活动为基础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协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4、加强实践探究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离开了实践,即使脑子里具有再强的创新意识,也不会形成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将实践探究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构建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体系

    1、设计创新的教学过程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展开,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创新来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可以以讲座形式教学,班级教学,小组群体协作教学,师生个别交互教学,人机交互教学,交叉学科教学,教师团队教学,多媒体支持的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突出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适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教学方法是以创新为中心的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以讲授法为主的单一方法,而是多种教法的综合应用。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创新性。

    2、开展开放的创新教育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表现为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的开放及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过程的开放,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解题,而是将知识广泛应用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发现知识的价值。首先,教学空间要开放。创新的教学不应是自我封闭的局限于课堂,束缚于教材范围内的教学,教学空间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超出教室,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走向微观世界,走向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走向工厂、街道、农村等。学生也可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书本、实验室、图书馆、网络多媒体上各种摸拟现实的场所等。其次,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不是死抓住教材和教参分析来分析去,做一套又一套的练习,而是把发生在课堂外的事物,课本外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进展,有机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如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介绍相关科普知识、科学家研究某问题的轶事、当代前沿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趋向等。通过新鲜事物、新奇的内容、新颖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热情和探究欲望。第三,教学方式要开放。根据教与学的需要采用发现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开放的教学方式。第四,教学时间要开放。教学时间不局限于课堂45分钟,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3、调动全体学生全程参与

    创新人才必须参与创新活动才能成长与发挥作用,参与是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人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学习与创新。教师在设计教学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参与教学不仅在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阶段,而且也在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与欲望阶段和反思阶段。首先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愿望。其次,学生要能参与主题的选择,有自由选择某一主题开展学习探究的权利。教师尽可能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学习的主题或教师提供多项主题内容,由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需要相符合的主题。第三,主题选定后,要让学生可以自主界定或确定内容、形式、安排进程。个人活动个人制定计划,小组活动由小组成员讨论制定。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独立自主地展开活动,并对自己活动的方案,活动的方法,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的组织,活动的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思。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积极地思考,学生是难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更不可能去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学生与环境、物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谐振,才能获得教与学的最佳效益,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总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不再只是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是课堂、课外将实践操作、探索、辩论、讨论交流、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以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活动中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在活动中求知、创新,以趣激创,在趣中探索,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学习实践化,学习过程具有创新性。从而实现在学习、探索中培养创新人才。

     


    点击次数:166  发布日期:2023/6/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