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作文就是说话”辩 赵洪田

    “作文就是说话”辩

               江苏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赵洪田

    苏州大学王家伦先生撰文《作文就是说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该文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作家,所以不必要求中学生深入原非自己的生活。作者针对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发问:“有没有想过‘写作就是说话’( 叶圣陶语)呢?谁不会说话?既然如此,谁不会写作文?有没有想过说话应尽量说得好些呢?从小到大,谁不是把话越说越好呢?既然如此,谁不能把作文越写越好呢?”

    诚然,叶老反复强调“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但是,叶老的话表明,只有根植于思维与情感的文字或说话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把“作文就是说话”单独抽出来,甚至作为标题,乃至作为论著的题目,是站不住脚的。片面强调“作文就是说话”,则是抹杀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消弥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口语所存在的杂质较之书面更多更滥,需要进行过滤。口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职业,则显示出不同的风格。文章家往往基于传达知识、情绪、思考为目的,因此书面语更倾向于隐性语言,即使是口语,也是内部语言转化的产物。

    “想清楚才能写清楚”是叶老谈到写作时的安排习惯中最重要的观点。“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 ”。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打腹稿。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要发生变形。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事实上,语言具有伪饰性,即所渭“言不由衷”是也。王家伦先生认为怎样“把话说得好”时,开出了三条“妙计”:一为真切地认识世界。二为清晰地整理思路。三为完美地锤炼语言。请问,这样的要求还是说话的要求吗?作者认为,“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美国的约翰•卢保克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不可否认,中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少于成年人,但他们可以间接地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实际上,从书中选出的材料往往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精彩。”至于书本对人的影响与生活对人的影响,颠倒了本与源的关系,王家伦先生进行这样的比较合适吗?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感悟”,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知、体验生活,从而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声、色、味、形俱全的客观世界,为写作作好前期的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走出认识学生以体现个体尊严的姿态用青春的心灵去写作,以写作调整自己的思想坐标。

    根据语言的交际表达功能,可以将语言分为有效语的盲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幻想,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变得斑斓多彩,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创造思维,拓宽写作思路。”写作,应该是生命倾诉的高雅形式,传递着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喜悦与悲伤、思考与感悟,我们要引导言与无效语言。有效语言是指准确达意,起到了交际表达功能作用。无效语言系指指向性不明、处于无序状态的语言。有效语言可以分为隐性语言与显性语言。隐性语言是指具备会说话隐涵,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有意用某种特殊的言语方式向听话者表示的话语之外的意思。这种语言存于外交场合、文学作品,甚至平日的交际场合。显性语言比较外露,多见于议论说明文体。事实上,人们在发语时,有效语言与无效语言共存。这种无效语言可以称之为语言杂质。这种语言杂质需要过滤。经过滤之后,则语言变得有效纯净。书面语具有多维性,讲究呼应、过渡、衔接、拓展、收束,具有立体的结构美,而口语,即所渭“说话”具有一维性和应变性,无效语言要多一些。这种界限应是很明显的。当文学语言以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写作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这样的写作就是对立足“说话”意义上的写作的一次重要的飞跃,目前我们亟需这样的飞跃。

         叶老在《写话》中说:“实际上随你怎样高深的意思都可以用话说出来,只要你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写话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好比写文言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一样。”叶圣陶强调说的前提是想,而且要想清楚。“把稿子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因为“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 (《把稿子念几遍》)。读者看到这里,对叶老的“说话”概念应该更清楚了,能够达到语言晓畅不是轻而易举的,说话不是那么随意的事情。“明白如话”,是某些作家包括叶圣陶先生本人的创作风格,但不能以此风格为标准去衡定其他作品风格。某些作家较高的文化语言文学修养,他们的平时发语逻辑性强,见解卓绝,付诸文字,就自然产生口与手的对应。而大多数人口头语言比较散漫。

    众所周知,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有张力的语言才会有美感。语言的密林深处有无数的宝藏。如果缺少了主观创造性与个性色彩的文章,“说”出的文章往往平庸,缺少美感与深度,这样作文的价值将打打折扣。我们大多数是脱口而出,脱口而出的说话并不是“作文就是说话”中的说话。作文,是有感而发。“得之于心,述之以文”。其中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需要作艺术处理。叶老本意并不是否认这种处理。但这种论断则是感于有很多人苦于作文,作了一种“淡出”处理。结果,许多人直接断章取义,使很多人更弄不清作文与口语的界限在哪,这种转化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因此,我要说作文不是说话,不能把作文简单地等同于说话,更不能脱离历史语境、话语文本抽出来作为名言来传播。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23/6/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