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举手”到“不举手” 罗广林
从“不举手”到“不举手”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 罗广林
第一个“不举手”是“不敢举手”或“不想举手”之意,第二个“不举手”是“不用举手”之意。当然,这里的“举手”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示意回答问题的动作。我相信哪位老师都会经历到下面的情景:
在讲到关键环节并要求学生掌握时,你问:“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见学生坐得整整齐齐,几十双眼睛直盯着你,就是没有一个举手的。“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倘若你再问一遍,刚才坐姿不端正的学生都会挺直腰板,瞪着眼,不回答。此时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结,静得连呼吸都能听得见。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讲兴正浓的我先是满怀信心等待学生回答,一秒,二秒,三秒……无人吭声。“万马齐喑究可哀”!这时,一股无名火悄悄窜至心中,并噼哩啪啦地燃烧起来。我拉长了脸问:“怎么不回答?难道一个人也没有听懂?要是不认真听课的话,你们来学校干什么?当木头的?!”此时,教室里静得怕人。 “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老师辛辛苦苦地备课,口干舌燥地讲课,我讲得不好是吧?那好,你们自己学吧!”于是,我一拍讲桌,站在那里生闷气。学生呢,一个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翻开课本看起来…… 久而久之的恶果是:老师越生气,学生越不敢举手;学生越不敢举手,老师越发火。隔膜更大,鸿沟更深。
静下心来想一想,不觉自惭形秽。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更无情的一句话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于是,我放下老师的架子,开始改变自己:课上与学生商量,课下与学生交流。我渐渐明白,学生并不是完全不会,而是怕自己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我恍然大悟:自己没有给学生创设积极参与的氛围,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所以学生根本不买你的账。怎么创设氛围?表扬+激励+掌声。
课堂上再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无从回答的时候,我就再讲一遍,之后,笑着问:“哪位认真听课的学生能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呢?”在这句话中,“哪位”含有尊重的意味;“认真听课”是一种肯定,一种督促;“试着”说明答错了也不要紧;“呢”是一种亲切的语气。值得欣喜的是,三个,五个,八个……学生的手竟然举了起来!回答时,学生Y的表情是紧张的,语速是急促的,语气是忐忑不安的。他想快点说完,抓紧坐下。“你的回答太棒了!你是一个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好学生!让我们给他鼓掌!”“啪啪啪!”热烈的掌声响起来,Y的脸庞红起来,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举手的胆量大起来!
打那以后,课堂上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时问题简单了,就会“哗”地一下几乎全部高高举起。连平时从来不吭声的学生L也举起了手,屁股离开凳子半站着,口里直喊:“老师!我!”“老师!我!”结果他回答得不大圆满,不大准确。我诚恳地对他说:“现在的你这么自信,这么积极,老师从内心为你感到高兴。尽管你答得不太准确,老师依然喜欢你!欣赏你!同学们,我们为他鼓掌!”“啪啪啪!”热烈的掌声又响起来,L的表情激动起来!从紧咬的嘴唇中可以想见他内心的不平静以及下定的更大决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举手蔚然成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每当快下课时我都要统计一下每个学生举手的次数。为次数最多者鼓掌,为敢于举手者鼓掌,为声音洪亮者鼓掌,为答题流畅者鼓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我幸福着,享受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高效课堂必须从小细节中体现出来。我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八个自主合作学习小组,上课时每组学生坐在一起。回答问题个人和组里都有加分(与期中、期末评优挂钩)。我想,学生举手前要下决心,举手后要等待,只有被老师叫起来才有发言的机会。可不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呢?我的建议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刚开始时,有的学生表情怪怪地看着我,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站。我用热情洋溢、极富煽动力的话表扬他们,激励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学生站起来了,争先恐后地答起来。都想开口怎么办?组之间以声音大者为先,每组里以程度低者(分A、B、C三级)为先。
一潭死水的课堂成为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乐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让学生每天早读前用两分钟时间“练声”“练气息”“练绕口令”,并以比赛形式每天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每天学习一个以激励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成语,学习一条文言格言(迄今已学完《弟子规》),一人演讲(以国内外名著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讲题、讲课……现在,我的评价形式又增了一条,即:表扬+激励+掌声+加分。
几乎所有听过我课的老师都众口一词地说:“你的学生习惯真好!”听到这话,我的心里很不平静。要知道,今天学生的“不用举手”是由昨天的“不敢举手”蜕变而来的。
借用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吧:“当那只美丽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时,它不会忘记自己在那黑暗的茧中有过怎样的痛苦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