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以爱感知 倾心悟美 ——简谈农村学校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 鹏

    以爱感知  倾心悟美

    ——简谈农村学校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马坝小学校  李鹏

    小学美术学科极具独特性,也是众多学科中最贴近生活的学科之一。然而在农村学校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数时候是教师单纯的在课堂上讲解、演示,然后学生被动的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记忆理解和模拟绘画,用美术的角度来说,这叫做“临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无穷魅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农村学校,小学生没有机会去参观美术馆、美术展,没有强大的图书运行浏览机制,不能做到博览群书,鉴赏更多美好事物,这种劣势导致农村小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和遐想肤浅受限。在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认知偏差和重视程度,老师们多数时候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层面上苦苦挣扎,往往忽视了农村最具特色的乡土资源。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素材,也是无比便捷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将美术学科与身边的自然资源融合一体并择优应用,是提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专注涵养,源于生活给予的习惯

    生活是美的源泉,是美的根本。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联想一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丰收情景,可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为什么还需要联想?我们身边没有吗?农村是一片辽阔的天地,小草、树叶、花朵、蝴蝶就是一副天然美丽的自然画卷,而我们无数次匆匆而过,却没有留意脚下的美好,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美的眼睛就藏在兴趣里面。兴趣他是主动,是体验,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放在首位,要带领学生通过尝试、体验,走回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探寻,探寻周围的点点滴滴,在探寻中领略到生活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爱就有美,老师再对这种行为加以肯定和表扬,一个仔细观察和发现的习惯就养成了。

    二、因地制宜,来自心灵的碰撞

    美无处不在,缺的是发现。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家庭,用心去体会妈妈给我做的每一道菜,爸爸举着我摘的每一个果子,爷爷给我讲的每一个故事,奶奶给我烙的每一个菜饼子......这些都是爱;然后在观察家里的一切,你会发现雕栏的木床,刺绣的被套,朴实的枕巾,它们的每一个纹路都是一种吉祥的寓意,是他们对我们的美好寄期,这时候古朴的页门背后的竹编背篓、草帽等等都是最美的艺术品。

    当我们走出家门,蓝蓝的天空下,清澈的小溪,碧绿的庄稼田....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和绚丽的色彩;稻田里一只青蛙跳过田坎,跳过玉米地,跳进满是鹅卵石的小溪,它静悄悄的游过,荡漾起一层层微波,打乱了翠竹的倒影......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就连这里的泥土都充满了芳香,雨过后,周围充满了泥泞的味道,蜗牛爬上了叶尖,一滴雨水落下,惊醒了沉睡的蝴蝶,野花一朵一朵,一只白鹤落在了吃草的老牛背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

    三、悉心引导,勾勒美的创造

    美是生活的感知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这就是对生活的再现,从学生最熟悉的资源入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期望,给课堂创造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以丰收为题展开创作,形式不限,可能更多的人想到的丰收就是表现和刻画田里的稻谷、玉米,如果在这时候老师抛出话题,丰收的时候人们应该是什么心情?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候有学生就会想起,门檐下的大串玉米,晒坝上的谷垛,半晚晒坝上喜乐融融的收谷人或搓玉米粒的老人......如果老师再提出我们可以联系我们庆祝丰收的节日,那这时候一群人围着石臼,两个力气大的人奋力的捣着糯米,人们随着槌杵的声音呐喊着......一幅幅中秋节欢乐的画面就会闪现在学生的脑海,有的学生还可能通过剪纸将画面表现出来。这就是最好的创造,因为经历过,才能想象得到,因为想象到了,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创造。

    美从来都不只是好看,而是实际,是生活。最高境界的美就是心灵的感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有最真最美的感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举行乡土资源寻找比赛,感悟乡土风情、文化等手段收集乡土资源,然后分享给同学们,形成乡土资源素材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最后再加工创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学会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乡土教学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悟身边的爱,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点击次数:164  发布日期:2023/6/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