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李凤玲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河北省滦平县第二中学 李凤玲
摘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必备的条件,常用的方法有:利用小故事创设情境,游戏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缺乏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小故事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数学应该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正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用数学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入这样的一则故事:“周六圆圆在家休息,妈妈吩咐她打扫房间。圆圆收拾完房间后,坐在书架前想着她一直想要买的玩具,可又愁没钱。于是计上心头,给妈妈留了一张纸条:妈妈,拖地3元,叠被1元丢垃圾袋1元,擦窗子5元,计10元。就悄悄坐在写字台前坐作业了。妈妈回来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后面写上:圆圆,吃饭X元,穿衣Y元,关心Z元……共计M元。写完后就做饭去了。圆圆看后,心生惭愧,赶忙收起纸条,帮妈妈做饭去了。”这样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都跃跃欲试想说明圆圆惭愧的原因,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游戏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学习数量的表示时,开始时让每个学生随便想好一个自然数,将这个自然数乘以5减去7,再把结果乘以2加上14 ,算出结果,不要告诉任何人,学生积极计算。教师待学生算完后,告诉学生无论你开始想的是什么数,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得到的个位数字一定是0,对吗?此时学生惊讶,然后小声议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上面的问题,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再进行后面的教学内容,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还应该让他走进生活,探求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例如:近年来概率统计知识,快步走进中小学课堂。其原因之一 就是由于概率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资源,让学生利用生活体验和周围的数据来学习。如在接触“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概念前,可先安排学生对本班某次数学成绩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绘制出折线统计图,课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课上积极踊跃,很容易接受新的概念。这样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 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越发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利用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七年级在学习线段中点时有这样一道题:C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P,Q分别为AC,BC的中点,若AB=10㎝求PQ的长?在完成解答后提出这样的问题:OC为∠AOB内的任意一条射线,OP,OQ分别为∠AOC,∠BOC的角平分线,若∠AOB=100°求∠POQ的度数?这两道题目形式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比较两个题目,学生很容易将这个问题解答,解答过程书写的十分规范,对他们初学几何很有帮助。因此利用联想创设问题情境关键要找出问题中的相似之处,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创设问题情境,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