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物理兴趣 刘 昆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物理兴趣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第二中学 刘昆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的状态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得法。经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到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关键是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明确学习物理知识的社会意义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地位的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同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国为什么有些地方经济发达,资源利用率高,人民生活富裕;另一些地方却生产落后,生产效率低,人民生活困难?再如为什么我国有的科学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有的科学部门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将如何面对事实,改变现状?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物理与这些社会实际的联系,学生对物理知识就会缺乏亲切感、责任感,就很难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我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频繁,了解和掌握各国的科技状态,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如航天技术、生命科学,虽然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与祖国的前途、利益,与人类的共同事业发展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这种相互间的交往和共同的利益关系日益重要。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的社会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如在教学“动量”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枚鸡蛋,气球内不充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地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因而,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学们屏注呼吸,眼睛紧盯住鸡蛋,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被提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海绵垫,结果下落的另一枚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就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针对教学和生活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1)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 (2)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捧起来却是无色的?(3)为什么小汽车前面的玻璃是倾斜而非竖直的?(4)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5)为什么锅式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都指向同一方位?(6)“神舟6号”飞船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如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而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溜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知识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机械波”的教学中,机械波为什么传递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而不是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很多学生对此难以理解,都想探究其原因,但苦于此模型太抽象,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水波和声波的产生传递过程,把抽象的波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探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