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景 启迪学生思维 ——在新课改中再谈开放性习题教学 李效祥
创设问题情景 启迪学生思维
——在新课改中再谈开放性习题教学
江苏省连云港中云中学 李效祥
新课程理念中物理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要求,也是为适应未来“智力社会”的需要,作为课改中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突出“能力”为主的教学。因此本人日常教学中,注重有计划地根据教学进程及教学目的选编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完“密度、压强、浮力”章节后可选用—开放性习题对其知识进行整理和巩固。
题目:如图所示,密度为0.6×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放入盛有水的柱形容器中静止时,木块的下表面距水面3cm,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物理量?(g取10N/kg)。
解析:
(1) 木块的边长a
ρ木a3=ρ水a2h,
a=
(2) 木块的体积V
V=a3=(0.05m)3=1.25×10-4m3
(3)木块的质量m
m=ρ木V=0.6×103kg/m3×1.25×10-4m3=0.075kg
(4)木块的物重
G=mg=0.075kg×10N/kg=0.75N
(5)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P
P=ρ水gh=1.0×103kg/m3×10N/kg×0.03m=300Pa
(6)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压强F向上
F向上=ps=pa2=300pa×(0.05m)2=0.75N
(7)木块受到液体的浮力F浮
F浮= F向上-0=0.75N
(8)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G排
G排=F浮=0.75N
(9)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课堂实录:
问题一展出,学生一下就处于“受激”状态,好奇之火充分点燃,整个教学一下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个别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一点也看不到往日课堂上的“疲倦”。
深刻体会:
1、“密度、压强、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力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一向对此内容怀有惧怕心理,但通过此开放性习题,学生放松了情绪,并在探究中找到了学习兴趣,在极短时间内不知不觉把“密度、压强、浮力”所有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复习巩固完,而且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我们老师仅简单小结,“画龙点睛”或肯定或否定,寥寥数语就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教学任务。
2、直言、争辩、不服输是青年人的特点,学生对“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逆反心理严重,因此,对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开放性习题展开讨论探究式的“群言堂”教学模式,既符合课程理念,也符合学生的成长求知的心理特点,这就叫“因势、因材施教”,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3、学生始终在以教师为圆心的小范围内打圈子(学生非常反感这样做),学生个性、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直处于封闭压抑状态,实际上随着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丰富了,见识广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觉悟增强了,学习方法也多了,因此,我们可大胆放手,通过一定的开放性习题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追求知识,在知识的天地间经风雨,见世面,去享受获取知识的成功快感,从而变“劝学”为“愿学”到“好学”。
经验交流:
1、开放性习题选编,尽量以课本中习题为基础,围绕各发散思维形式,加以改造设置,这样可增加学生对题目亲切感,也可以借此检查学生对课本各章节知识掌握程度,评估课堂学习效果。
2、通过开放性习题教学,将课本各章知识加以归纳、概要,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奠定基础,并启发和诱导学生逐步进入发散思维空间。
3、开放性习题形式多样,根据教学实情可灵活采用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迁移发散,逆向发散,分解发散,综合发散,应用发散,反向推理发散等多种开放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思、多解、多变的解题思维训练
总之,优异的学习成绩得益于对学习的热爱, 得益于对学习的投入,更得益于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死读书,学习更≠读死书,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轻松愉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21世纪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 ,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实,我们只须通过开放性习题,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就能积极主动上台“表演”而我们自己就能退让“三尺”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