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 处理创新文本 刘泽美
激活语文课堂 处理创新文本
青海省乐都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泽美
“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是这两年最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篇目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因此,有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的、文质兼美的篇目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对这些篇目,有些老师讲授时,认为是传统篇目,不值得费心,就以传统教法传授,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最有时代活力的少年。这就提醒执教者解读文本时,应有创新意识,让语文教学走进新时代。下面就我的一点探索作一浅谈,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精心剪裁 推陈出新
一篇文章有主题,有思路,一堂课也应有它的主题和思路,要做到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老师对教材必须做到烂熟于心,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
《荷花淀》是最值得品味的,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描写战争场面富有诗意,战争中的女人更是可爱无比。如何让学生认真解读文本,挖掘深意呢?我精心计算时间,调整篇目,把《荷花淀》安排在“三·八”妇女节前一天上。又精心剪裁,以(女人之最)“女性最……”的句式,结构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①“女人节话女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进入文本;②走进文本。学生要想说出女人们的美好品质,必须深入品味文本,才能分析的有理有据;③说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理思维、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④在品味中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意蕴:孙犁着重渲染女性魅力,旨在揭示美好的人性支持了艰苦的抗战,也正是这艰苦的抗战充满了温馨。后来自由命题作文中,有学生以“战火中的永恒”为题,分析《荷花淀》、《木兰辞》等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美好的人性。
《神奇的极光》,则以“极光是什么”为线索推进课堂。做一个给概念下定义的延伸练习。本设计的设想是:①抓说明文的特征:极光“神奇”在何处;②理出文章的顺序: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文,这也恰是科学进步,人们认识逐步提高,探秘逐步深入,全面准确定义极光的过程;③区分诠释与下定义附带高考知识点给概念下定义;④辐射知识点短句变长句:学生理出的极光特点是一个又一个的单句,需变成长单句。每一种设计都尽可能通过思维训练达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二、张扬个性 注重体悟
“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提出来,不是写在书上,挂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融进从教者的意识中,引入到课堂中,渗入到学生思维中。不仅新篇目新章节体现这一理念,传统篇目的教学也应渗透。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学生悄悄感慨:“我们也跟别里科夫差不多了”。一语惊醒侃侃而谈的老师。于是,我依然撇开教本,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套子,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个个套子的作用,分析它们存在的必要性或者滞后性,并及时点拨: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受规矩约束,但不能落入怪圈。至此,学生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解读《项链》时,由于它诞生的时代、作者写作目的的局限,有关的一些问题放在今天来理解,有一定的出入,不妨大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项链》中有句话“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教参中评点:“由此可见,10年的辛苦,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而学生普遍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应该值同情。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最美妙的回忆,怎么能大加批判呢?这样做,既不拘泥于教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辩能力,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们探索语文的兴趣,不仅语文课好上了,而且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也得到加强。
三、细心体察 点燃激情
语文要上出语文味来,说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美育渗透,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传统篇目人人都挖掘,有人就认为,咀嚼久了,就给人味同嚼蜡之感。其实,用心与学生交流,寻找学生的情感基石,巧妙擦撞,肯定会火光熠熠。王羲之的生死观令人感到悲哀,用心点拨引导,学生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许多关于生死的名家名言告诉千年前的王羲之应怎样拓宽生命的宽度。
陶渊明“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难以表述,但我们用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天外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漫随庭前花开花落”解读;我们唱着《乡间小路》走进陶渊明的菊园,神往他在“勒紧裤腰带等天明”的困境中,还能“登东皋以长啸,临清流而赋诗”的仙风道骨。师生留在嘴边的只有陶渊明的菊花香。
四、巧铺台阶 收获喜悦
我的课堂是很民主的,有问题随时提,随时问,这就为课堂内容的再生成奠定了基础。一堂习题课。我用理科思维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给学生讲解句式变换后处理练习。
把下面一组句子重新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②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请一个学生回答,他解说时思维不连贯。我评点: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的答案是借来的。立刻就有同学站起来告诉他问题出在哪儿。并解说自己的答题思路。A我先整体阅读,把①提出,以②定位,然后推理B我抓关键词语“现在,后来,有时”,按时间顺序排列,①是外貌描写,把它放在第一句C我有抓关键词语“没有学费,气闷,躲,糊口”,①放第一句的理由跟B相同D总体阅读后,后四句排列跟他们相同,把①挤出来了,只能放在开头E整体阅读后,先排后四句,第⑤句定位,谈经历:读书“读不下去了”,只好“回家”,在家乡“无地自容”,只好“逃”,这就有了第②句“躲在乡下教书糊口”,闲下来,会想,一个留学生屈居乡下,心有不甘,就想另谋发展,就有了第④句“进城”。F我认为第一句放在开头是因为其他句子没主语,承前省略,必须把它放前面……看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跟别人不同的答题思路,站在学生中间的我只有一个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总之,新的理念,新的形势下,应以创新意识引领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活在当代,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都让每篇文章熠熠生辉。开拓创新的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广告中、文件里、口头上,而应进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