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春风化雨益身心 真诚乐教收硕果 ———对语文新课程实施后的感悟 徐 刚

    春风化雨益身心 真诚乐教收硕果

    ——对语文新课程实施后的感悟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徐刚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语文教学大纲从最初的“基础工具”到“交际工具”,到“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不断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位教师,面对独立特型的学生,如何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最终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积极思考和认真钻研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课程前的语文教学,大多为应试而肢解文章,忽略了语文本身的血肉;重视文章中所谓的“伟大思想”,忽略了文本语言的美感,逐末舍本,得不偿失。有人提出了“语文教学会耽误孩子”确实让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深感汗颜。现实生活,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工具性,而忽略了文本的主观感情色彩,单一的让学生为考试而读写、背诵,为考试而强调语文的应试技巧,为应试而设计训练内容,使学生成了做题目的机器。

    新课改理论认为,学校从根本上就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互相支撑的教育结构系统,它的起始点终究是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也决定于此。学校的其他一切设施都是为人所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调动人的主观积极性,促成人的发展。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纳入语言性质的范畴,即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课改的方向,为全面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心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教材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判情趣。”“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作为根本来规划课程结构,安排内容体会,设计呈现形式,力图通过激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人文理念如春雨,飘飘洒洒却润物无声,体现在教材的不同层面。它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点,强调教材的功能在于服务学生的素质提高,为奠定学生的基本学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加深和更新课程,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注重开放性,体现时代性,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学科结构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它还注重教材的区域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语文课文内容围绕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发展为目标来制定。文本选题不仅十分贴近生活,而且十分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生活需要。老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将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新课程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自然、社会和人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了课本与生活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真正做到新课程重视通过生活,在生活中,为了生活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理念。它不再是简单地给予知识,而更多的是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亲和力,影响力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知识获得与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蕴含于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知识形成发展的轨迹,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位、讨论、判断、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真诚乐教,使得语文的人文教育收到了丰硕成果。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变学习的替代者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个理念,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尊重不仅能使人愉悦,而且能使人聪明”,“一个孩子您说他好,他就好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对人文的尊重,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达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自己全部的心智都发挥了出来。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处理小组内的分歧时,充分体现的锻炼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那不仅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发展自己的必要条件啊!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主动和创造的品格,这也是和谐统一性、适应性的品格。

    教师能欣赏学生是语文教育成功的关键。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是教育的精髓。一个小小的尊重,一句真心的赞美,往往能挖掘出学生身上的潜能。当我们每位教师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时,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位孩子都很努力,每一位孩子都是好孩子!从赏识开始,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激发起来!

    新课程改革前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禁锢住孩子的思维,用知识封杀孩子的想象,使一个个梦想在习惯性思维中破灭,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会到得是失败的滋味。新课改采用校园文化,人文氛围,让人的智慧、能源、情感得到解放,让人的态度趋向,价值取向得到有效整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现。”

    语文课的人文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完整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解放时间、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学会尊重差异,善于理解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对生活及语文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要认识到多元是一客观存在的现实,从而注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缺陷性,片面性,只有教师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说的是真话,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包容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包容,即注重了学生的独特性,独立性,又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会形成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就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的舞台,它渗透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情感的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做到既关注人本,又关注文本,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丰富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变成快乐的场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步使学生达到爱学,会学,学会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收获有益身心的快乐,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获心智的快乐。

     

     

     

     

     


    点击次数:201  发布日期:2023/6/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