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王 敏
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河北省大城县第四中学 王 敏
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仅具有一定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各种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地理教学也要摒弃传统单纯知识教学的弊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地理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呢?
一、挖掘地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个学科的基本任务。地理学科更是有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地理学科可以全面系统地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诸方面向学生展示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如在讲我国的疆域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横十万里,悠悠五千年,为世界上最大、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在这广阔的国土上,有丰富的特产、锦绣的山河、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同时,结合结合地理教学还可以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情,(1)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2)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后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了中国地大但物并不“博”,而且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大多采用告诉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须思考和智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并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在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同时,还鼓励他们进行发明创造,可以针对地理教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去研究。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针对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树苗的成活率比较低这一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让他们去着手解决。有一个同学在自家的院子里做了实验,他自制了一种形状很像花盆一样的容器,将树苗放到容器里,经过反复实验,有效的解决了水分流失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影响植物的根系的向外伸展,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这种小发明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对他们适应当今的创新型社会打下了基础。如在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我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我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实验的内容,我尝试着将整个实验过程分组交给同学们自己去完成,结果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错误百出,反而每一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而且还写出了实验报告。通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上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开展好课外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到一些大的工厂考察它们的污染情况,到离学校较近的田野中考察那里的植物生长情况。农村学校有更多的机会和大自然打交道,当学到和农业有关的内容时,组织学生去到田间地头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了解那里的土壤状况等。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现象、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授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后,我要求学生尝试分析他们所住的房屋夏季有阳光而冬季晒不到阳光的原因、房顶上太阳能热水器金属面的安装朝向和角度、本地区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在遇到和地理有关的时事或新闻时,我也会启发他们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分析或解释,如从电视上得知“神六”升空的消息后,我对“神六”的发射过程向学生们作了详细的讲解,然后让他们列举出在“神六”发射和返回过程中用到和地理相关的知识,虽然不少同学的答案有点不切际,但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
意志是人为实现确定目的而在行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耐挫折能力,为适应将来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在教育教学中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如可以可安排学生完成一些任务,而完成它要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树立典范,积极引导他们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我们要经常为他们提供典范作为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如结合地理教材中列举的不畏艰难、积极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人或事,通过这些人的榜样作用来促使学生产生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心理素质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还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障碍,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等,这些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过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将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择业、家庭幸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