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物理与数学思维方法的统一衔接 刘兴祥

                初中物理与数学思维方法的统一衔接

                           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    刘兴祥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认为,能学好物理的学生一定能学好数学,能学好数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学好物理.也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讲,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问题是初中物理与数学没有衔接好.
     对初中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使他们有了某些“思维定势”,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仍摆脱不了数学模式,而且物理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都使他们对学习物理不适应;再者,由于物理教师对物理中所用数学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以及对某些数学知识,学生是否学过,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对物理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特点的区别不甚明确,加之不太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学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由此可见,重视初中物理与数学的思维方法的统一问题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应思维方法的统一与衔接中的具体工作.
     一、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的过渡
     数学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在备课中,应了解学生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及对这些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学习物理尚缺少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的习惯和方法.根据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案.如学生已在小学学过长度、面积等单位换算,但教师如不了解数学中单位换算不写过程,只写结果这一特点,若在物理教学没有补充讲解单位换算过程,学生必然会出现类似于1.5米=“1.5米×100=100厘米”的错误.
     二、注重物理与数学思维方法的互相补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每个单元、每节课如涉及到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掌握得不熟练,或数学要求与物理要求不尽一致等问题时,都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降低学习中的难度阶梯,引导学生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起来,达到温故知新之目的.如正反比关系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在初二学生学物理时涉及正反比的物理量时,可先复习正反比基础知识,结合物理意义讲解,到初三学生学过正反比函数时再进一步深化物理量的正反比意义,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和运用.
     如果学生数学知识不足或掌握得不牢固,或学生对物理中应用数学知识时不注意物理学科特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通过例题讲解,弥补不足.如科学记数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负指数运算从初二开始经常用到,但科学记数法不是初一数学的重点,负指数到初三才学,对类似于这些知识就要多次讲练而补缺,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方法、速度、精确度和准确度.再如数学中的列方程与物理中的列方程,数学中只要数值相等便可列等式,而物理中不但要求数值相等,还要物理量相同.在解物理方程时,还要注意其结果有物理意义.类似这些问题及特点都应在教学中强化,防止学生数学“思维定势”对物理问题的解决产谈谈我眼中的初中物理与数学的关系 

     有些物理教师说,能学好物理的学生一定能学好数学,能学好数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学好物理.也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讲,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问题是初中物理与数学没有衔接好.

     对初中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使他们有了某些“思维定势”,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仍摆脱不了数学模式,而且物理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都使他们对学习物理不适应;再者,由于物理教师对物理中所用数学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以及对某些数学知识,学生是否学过,掌握的程度不够清楚,对物理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特点的区别不甚明确,加之不太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学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由此可见,重视初中物理与数学的衔接问题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衔接中的具体工作.

     三、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或接触物理时间不长,如果物理与数学衔接不好,更易使学生对物理无兴趣,产生畏惧情绪.因此教学中既要热情地鼓励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意志和毅力,又要切实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排除困难,总结经验,以便他们始终在最佳的状态下学习.

          四,注重练习,提高物理与数学思维方法

        练习是掌握方法,巩固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在练习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注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五, 注重数学画图和识图在物理中的应用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在很多知识点,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例如速度与时间图像,电压与电流图象,光路图中的几何知识与方法,等等,都需要数学的画图和识图的能力的应用。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明确欧姆定律应用于某一电阻还是整个电路。另外还必须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与数学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要结合结合教材中的“加油站”,“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几个思考题:(1)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3)用钢铁制造的大块在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

      然后通过以上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数学上量的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对教材上的各知识点,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数学与物理思维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

     总之,初中物理与数学思维方法统一衔接问题处理得好,学生就能尽快地适应物理的学习,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

     

     


    点击次数:217  发布日期:2023/6/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