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发展模式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范淑杰
创新教学发展模式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金城小学 范淑杰
智慧源于智慧培养,人才源于人才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性人才。烟台开发区金城小学秉持“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走出了一条和谐高效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创新教育,坚持观念转变为先导
更新观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传统教育模式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而个性的全面发展。我校在观念创新方面,积极转变思路,改变过去传统的继承式教育,转型为更适合孩子的创新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提倡创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探索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创造性教育。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实现由“复制型”人才观转向“创新型”人才观的积极转变。
二、创新教育,秉持精细化管理思路
抓实教育管理的每一环节,秉持精细化管理思路,把简单然而有效的细节做到极致。
一是实施以课程三维目标为导向,实现由“双基”向“四基”目标的精细化转变。即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又关注学生对基本方法与基本思想的学习和领悟。通过在教学管理上实施 “严、精、细、实、活”,在教学行为上推行“四精、四必、四课”,即精讲、精练、精批、精评,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抓实细节末端,以细节的创新和扎实夯实我校的教育发展基石。
二是落实“三协调”,一是拔尖、培优、关注中下层三个学生层次间的协调,课堂注重分层教学,课后注重分层指导,尖子学生重在点拨、中层学生重在激励,中下层学生重在思想上、方法上的面对面的、谈心式的辅导;二是管理队伍之间的协调,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老师与学生之间,主动联系,建立了解与信任,打造高效教育集体;三是学科间的协调,通过强化优势学科,鼓励交叉学科、扶植新兴学科、群策群力,互促提高,实现学科间的可协调、持续发展。
三、创新教育,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特色
创新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一是开设注重多功能渗透的艺体课程,将体育的篮球、足球、排球的技能训练、美术中高年级的陶艺手工、音乐的竖笛训练列入了校本课程,通过艺术节、体育节、美术作品展、体育趣味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二是开设德育课程,抓住“三个一”的有利时机,对各年级的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规范和探索,级部教师共同研讨,找准切入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汇编各具特色的级部习惯养成校本课程。三是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推开。除了校级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外,学校还结合儿童发展规律,确定分学段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研究,并通过校内时间进行阶段成果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充分利用法定大型节庆活动和开学仪式、散学典礼、校园“五节”、班团队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四、创新教育,优化提高备课管理模式
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教师能够对课程标准熟知于心,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有效地建构,掌握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的和谐高效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四定”“九备”“六环节”备课模式,提高了教师集体备课能力。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在全册通识的基础上通过单元备课和重点课时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达成备课目标。“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九备”即重点备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程目标、教材重难点、教学法设想、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或作业设计九方面的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师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重点课时备课是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从中选取一课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研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说、议、备、讲、评、思”六环节的备课活动模式。
在备课管理过程中,学校创设三种检查模式:一是“对话备课”模式,借鉴上级教育部门经验,由学校组成的备课指导小组与任课教师进行备课对话。任课教师凭借教科书,谈教材处理、说教学思路、忆课堂学生表现,高潮之处与遗憾之点,析原因所在,思己之不足。二是“备课检测”模式,学科教师根据学校规定的篇目、指定的课型进行备课,重在查看教师对知识系统的把握、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掌握等等。三是“随堂查看”模式,通过随堂听课、随堂查看备课的形式,避免上课备课两层皮的现象,避免教师上课随意性。这三套行之有效的备课检查方式,促动教师反复琢磨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达到了备课为上课所用的目的。
五、创新教育,综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实施“教研培一体化”校本研修。倡导建立反思型团队,学习型组织,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通过实行读书论坛制度、教研组开放制度、骨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教师发展日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拓展新的校本研修内容,注重培养教师的内涵和底蕴。二是常规推进教师基本功训练。学校重视教师基本技能的提高,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精修六项教学基本功活动,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撰写教学论文。学校每学期按计划进行主题训练,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指导验收,有效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成长水平。三是坚持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影响,带动教师整体队伍素质提高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实施帮带策略,快速地提高了青年教师技能。四是开展跨级部、跨学科教学交流活动。开展优秀教师立标课,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技能上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找到名师学习;青年教师达标课,多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加压督导,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级部打磨帮扶课,最小单位的教学研讨活动,是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更平添了几分真实性、方便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逐级推行的课堂开放周活动,让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整个单元的连续性教学有所领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