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赵会青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第四初级中学    赵会青

    从教多年,在语文教学方面说不上有丰富的、良好的教学经验,只是感觉自己还不够成熟,下面我只是谈谈我这几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感想。

        一、课堂上学会去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是经常要在注意的。以前我们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从人性方面去思考,认为其“反抗”是本能的 “挣扎”,我觉得我们教师也不能一口否定,我们教师不能老是用传统的方式认为,对于祥林嫂的“反抗”意义,一定要让学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不可。读《荷塘月色》,有的学生只被文中那宁静、优美的意境陶醉了,并没有领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我们教师也不要认为有什么不妥。对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们把其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内容并不重复雷同,而且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作者的“四次流泪”,是用波澜跌宕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真挚的感情,阅读文章,让我们体会到了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字里行间,皆在文字背后,文章给我们每位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用形式到内容再回到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

        二、教师要注意导语的设计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学生看完画面后,带着喜悦的心情并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教师也可以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比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的水?为什么要这样写?或比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焦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个顺序,或者只写水?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不能让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当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后,终于明白了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可能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人无完人,我们只有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在反思中重建,在实践中成长,才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点击次数:161  发布日期:2023/5/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