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 刘延真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切入点

                                   吉林省长岭县第七中学    刘延真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 问题 。笔者认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一、教师要探索隐性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机械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潜心发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隐性目标。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历史学科是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

    2、历史教师要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如,在学习江南经济的开发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历史 内容 时,我们会发现,江南经济、文化取得重大进展,不是在统一的秦汉时期,而是在南北分裂对峙的六朝;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在大一统的隋唐时期,而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两宋时期。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问到,这两个时段,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较为活跃,而恰恰在这一时段又是 政治 上处于分裂割据、封建中央集权遭到冲击和削弱的时期。这里似乎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承认区域经济在分裂割据时期发展较快,是否有悖于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说法?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当历史事实与人们已有的认识不相符时,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认识,而不是历史事实。这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现。只有教师具备了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认识人类社会,汲取智慧,陶冶品性,继承文明,激励上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精神教育的隐性目标。

    二、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一)范式引领

    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如,教学时,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按照所起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然后,营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课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 艺术 学家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 文献 资料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是初中学生,教师不必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和篇幅作过多要求。在论文的选题和立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杜绝不合逻辑推理的标新立异。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学生完成小论文后,教师应及时、认真地阅读和讲评,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对于小论文中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应单独予以辅导,帮助学生纠正。

    例如,史书记载孔子有三千求学弟子,成材七十二人。对于这一记载,就有学生发表看法,认为孔子培养的学生成材率非常低,称其为伟大的教育家是不正确的。对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观念。

    三、教师要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目前 ,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生。历史课程和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点击次数:173  发布日期:2023/5/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