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梁东锋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浪平镇中心小学 梁东锋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素材,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终身受益。本文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良好习惯;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有限40的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关键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教学程序的安排,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比如,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灵活合理化地采取变序的方式,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然后来展开教学,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可从“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入手,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及爱国情怀的相关语句及段落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其人物形象;而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文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把凡卡写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体会其当学徒的悲惨遭遇,再来学习插叙的内容,作者为何插入对乡下生活的描写,删去这部分内容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作者的用意,其实是通过这种反衬手法,更加的突出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遭遇。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采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教学方法,把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过这一课的教师都知道,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难在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各位教师的教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利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方法来教学这最后两段是非常好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后读出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书设计,再次回顾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及生活的简朴,而后发问: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让他们来朗读最后两段;接着再次发问:总理只是一夜这样劳苦地工作吗?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拿来,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交流交流,我再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再次进行朗读,此时学生虽然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已经有进一步升华,但我认为读得还不够体现情感,抒情还不到位,声音不洪亮,语速过急,像是为朗读而朗读;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的周总理与中国历代的领导人相比、与世界各国的总理相比,他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值得人们崇敬吗?文中的作者想把他一夜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人民说,同学们,你们也想把他的事迹向全世界人民说吗?(想)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放声的读给全世界人民听。
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主的目标,又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中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可见,“体验有回旋”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导读有实招。2、品读有“举象”。3、润物细无声。4、慧眼识珠贝。5、我心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
其次,培养预习的习惯:在上课前布置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自能读书”的目标。
最后,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俗话有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只有一边读一边思一边画,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样有助于学习积累和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郑秀珍;张倩.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
[2] 丁井风.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