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地理情景创设教学策略 沈丹丹
浅析初中地理情景创设教学策略
陕西省大荔县东七初级中学 沈丹丹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接触较广泛的学科,怎样教好地理,是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课堂活动是由一系列教学情境构成的。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师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就可以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
一、创建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初中阶段正是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最好阶段。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出现他们的脑海中。如果教师能在该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效率。很多初中生在学了部分地理知识后,会认为自己对这些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让他们掌握更全面的知识点,并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逐步培植学生问题意识的敏感度、思维的敏捷性。
如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来讨论一下,在石油枯竭之后,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肯定也会有开采空的一天。中东是石油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如果中东没有了石油,那么中东的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好像乍一看跟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通过问题的分析,学生们能够了解困扰中东地区多年的经济问题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利弊关系。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国家可以在石油枯竭之后大力发展其他行业,争取通过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带动国家经济的提升。
二、创建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生活品味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内化的载体。新课标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力。因此,在实施地理生活化教学时不仅要注意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时事新闻、诗歌谚语等生活化材料,还要注重这些材料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性。
如在进行“地球运动”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组织班里的学生对擢英中学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进行了记录,分析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计算出昼夜长短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一天内,擢英中学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让地理课堂教学具备生活化的特征。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梳理、综合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掌握地理理论、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与原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结合地理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安排,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的思维方式,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创建地图情境 ,拓宽学生知识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没有一节课能离开地图教学,可以说地理课上无图不教学。地图的表现力强,蕴含内容丰富,是地理教材文字内容最好的说明和补充,是对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地理事象的扩展显示。通过读图,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可适度拓宽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地图的教学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广泛运用的教学用具。因此,营造地图情境,是情境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抓手。
以《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这节课为例,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充分运用中国地质灾害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先直观认识地质灾害的层级、分布,然后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气候规律、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灾害的层级、分布特点进行成因分析,从而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地质灾害问题,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综合归纳、辩证分析的能力,进而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广泛蕴含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对其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身的现实生活实践,以便得以灵活而自如地应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尝试依据初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情境,以此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其自身的应用意识、实践运用水平及能力。
比如《河流地貌的发育》这堂课,教师可预先备课,利用沙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制作成地理教具。教师可先示范堆积沙子,对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予以模拟;之后,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行为,动手参与实验,模拟制作出各类地貌,同时边注水,边观察地貌变化,迅速地演示出自然界演变的过程,将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可在举手投足间,化繁为简,微观之中见宏观,快速呈现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助推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从思想上真正的认识到初中地理并非完全是“副科”,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老师敢想,敢创新,就一定能开辟新课程的教学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