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核桃熟了》 ———基于儿童立场的班本课程微实践研究 魏皓月

    《核桃熟了》

    ----基于儿童立场的班本课程微实践研究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万缘第一幼儿园  魏皓月

    摘要:班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学校和教师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站在“儿童中央”的立场,将班本课程视为“创造儿童的奇迹”的过程。持续展开“班本课程”的开发、审议与实践,有利于全面促进儿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本文以聚焦《核桃熟了》班本课程为载体,阐述了教师对于儿童立场的深度解读以及在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立场;班本课程;实践策略

    近年来,成尚荣先生在《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准确定位与合理开发》一文中提到:班本课程的存在具有独特的价值。班级作为课程开发的主战场,应着力把握班本课程的准确定位,着眼儿童的个性发展,更注重教师、儿童甚至家长的多元参与。因此,班本课程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班级文化情境性,也在开发班本课程的依据和空间等方面上,应力求规范、合理和有效。

    一、微视角:发掘每一位儿童的可能性

    扎实开展好班本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解读“儿童立场”中的三对关系:首先,“儿童立场”并不是空泛地喊口号,而是课程改革中“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共识。其次,儿童立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指向民族与国家的,两者互为印证。因此,儿童立场映射出国家立场,国家立场也能照耀儿童立场。最后,教师——儿童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极端思维,而是在中庸平衡的度量把握中教学相长的。儿童之所以成为儿童,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生活是充满可能性的生活。因此,每一个儿童都意味着可能,这种可能不仅包括潜能范围的可能,更蕴含着生长动能的可能。寻找儿童独特的可能性,顺应儿童实现可能的方向,就有可能使儿童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微环境:在自然中奔赴可能的学习

    1.故事来源:核桃熟了

    一天中午,我带着孩子们餐后散步,走着走着就听到奇奇大声地喊道:“不能摘,不能摘。”当我回头想问个究竟时,一旁的程尘先发制人地告诉老师:“我没摘,我就摸一摸。”“哦?为什么要摸呀?”我询问道,“这个核桃好像成熟了。”橙子继续回答,“你怎么知道呢?”当我一问这个问题一旁的小钱包兴奋地补充道:“它裂开口了呀!” ,于是孩子们被话题吸引,开始寻找其他裂开口的核桃,在这过程中总会冒出“不能摘!”的嚷嚷声。

    教师感悟:幼儿发现了核桃树,并且有“摸一摸”的行为,说明他们对核桃产生了好奇,当幼儿看到成熟的核桃,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摘,这符合大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通过根据核桃是否裂开口区分成熟与否,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

    2.故事进展:核桃怎么摘

    《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为激发幼儿对摘核桃的探究欲望,回班后,老师抛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摘呢?”

    图图:“用手摘。”

    晴晴:“不能用手摘,核桃会受伤的,可以用刀割。”

    彤彤:“不能用刀割,太危险了。”

    老师:“为什么用刀割会危险呢?”

    彤彤:“我们会受伤的”

    程尘:“还可以把核桃摇下来。”

    朵朵:“用剪刀剪也可以。”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通过讨论,孩子们总结出了四种摘核桃的办法,分别是用手摘、用刀割、用剪刀剪、摇树。

    “这么多办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摘核桃办法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了投票,通过投票的方式,小朋友们直观地发现选择用剪刀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手摘,再是摇树,且没有小朋友选择用刀割。

    教师感悟: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听取着幼儿的建议,用开放式的提问:“怎么摘?”助推幼儿的思考,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并且通过投票的方式让大班幼儿直观地进行比较。同时随着安全教育的不断提高,大班幼儿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因此在说到用“刀割”时,大部分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危险的,同时也能将保护意识从自身迁移到植物上,大部分孩子认为用手摘和摇树都会伤害到核桃树。

    3.故事拓展:摘核桃初体验

    带着猜想和期待,孩子们出发去摘核桃了。程尘第一个尝试,他抓住树干摇晃起来,可是核桃没有掉落,一旁的图图迫不及待地用手摘了一个核桃,核桃摘下来了,老师拿起核桃给小朋友观察,“还是用剪刀吧”孩子们说着,于是老师拿来了剪刀,孩子们寻找着变黄了的核桃,认真采摘着,有的核桃高他们会踮起脚尖,或者俩俩帮忙一个孩子抓住枝干压低。

    “老师,上面也有核桃裂开口了,你帮我们剪吧。”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高高的核桃,并尝试着去钩但是真的很高,于是求助老师,老师踮起脚尖也够不到、孩子们又一次遇到了困难。“老师你跳起来试试。”耳旁听到孩子们的支招,老师随即便试着跳了起来,但仍旧够不到。

    教师感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幼儿直观地了解到哪一种才是正确可行的摘核桃方法,让幼儿获得了直接经验的积累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对幼儿来说,遇到困难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身边最亲的人,而在幼儿园里自己班级的老师对他们来说是最亲的,因此当遇到摘不到的核桃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寻求班级里老师的帮助。

    核桃太高怎么办?

    故事的发展总是比较曲折的,当我们正欢喜时,却遇到了想摘又不到的核桃,这也又一次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顺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又展开了讨论。  1.集体讨论

    老师:这么高的核桃老师也摘不到怎么办呢?

    朵朵:用梯子。

    嘉嘉:用楼梯爬上去。

    钱包补充道:“搭个大楼梯”

    晴晴说:爬到树上。

    欢乐:用钩子

    朵朵:对,可以把它勾下来再剪。

    右右:用风扇。

    老师:梯子幼儿园有,但楼梯要怎么搭呢?

    晴晴;用木板一块块搭上去。

    老师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得出五种材料帮助采摘的工具,分别为:用梯子、爬树、钩子、楼梯、风扇。老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进行了选择并分成了五组。

    2.摘核桃啦

    爬树组的奇奇灵活地爬上了树,六六和程尘很有团队意识,在树下扶着树干,但奇奇爬上树的分叉口爬不上去了,便抓住树枝摇树,但核桃没有掉下来,程尘说:“让我来试试。”但程尘试了试后也没有成功。

    风扇组的朵朵先用嘴巴吹,嘉嘉用扇子扇右右用书扇,但他们发现因为距离太高风根本吹不到。

    钩子组的可可和晴晴试着用钉耙去勾核桃,但钉耙太短了完全勾不到,她说:“我这个太短啦。”“那怎么办呢?”老师说道,于是蓝蓝又从教室里找来了衣杆叉,衣杆叉虽然长了,但也变重了,小朋友举起来很费力,同时上面没有钩子没办法把核桃勾下来。

    楼梯组的孩子在阅读区发现了台阶架,但踩上去发现太矮了,于是他们继续找材料,忽然在小操场寻找到了万能工匠,彤彤说可以用这个搭个高高的台阶。于是楼梯组的小朋友们俩俩一起搬运着万能工匠,并将万能工匠一块块进行垒高,最后在老师的保护下撘楼梯组的幼儿成功摘取了核桃。

    梯子组的朵朵第一个爬上梯子尝试剪核桃,“咔嚓!”一个核桃轻松剪下来了。孩子们又一次欢呼起来。通过真实体验,幼儿明白了搭高高的台阶或用梯子的方法能够摘到核桃,孩子们也在这过程中初步体验了合作。

    教师感悟: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想到了很多外力的相助,《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摘核桃的过程是幼儿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幼儿在教师的支持,鼓励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这经历开启了幼儿的自主探索之旅。

     核桃长什么样

    回教室后,孩子们看着之前摘的核桃都会忍住去想去摸一摸,看一看,幼儿园的核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老师给每组分发了2个核桃,一同观察核桃。

    1.核桃特征

    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着核桃的外部特征......

        二宝:它外面是绿色的,里面是黄色的。

    晴晴:“摸起来硬硬的。

    墨墨:核桃上有个裂开的口子。

    2.剥核桃

    “那幼儿园的核桃里面长什么样呢?”我们要怎么波核桃呢?老师继续追问道。

    二宝:用手砸。

    晴晴:用脚踹。

    墨墨:两个核桃相撞。

    朵朵:我们还是借助工具吧。

    嘉嘉:可以用塑料水杯。

    钱包:可以用木棍子

    晴晴:我觉得还是用锤子比较好。

    经过讨论,最好孩子们兴奋地用锤子砸开了核桃,发现核桃里面有很多的核桃仁,孩子们更加积极了,人群中老师发现有孩子已经忍不住把核桃仁塞进了嘴巴。

    教师感悟:立足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内心,教师挖掘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引导他们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在探索核桃果实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幼儿思维的推动者,激发着幼儿主动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帮助幼儿获得主动建构的知识。

    由转角一颗核桃树引发的一系列体验,让孩子们投身于大自然中,从“真生活”引出了“真问题”——在过程中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主要以玩和吃来激发幼儿对课程活动的兴趣,通过一次次的思考讨论、实地验证,亲身体验的过程,让孩子们积累了自主探索的经验,提升了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幼儿获得了乐于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生命不停歇,我们和大自然的故事也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图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3] 姚健.班本化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

    [4] 成尚荣.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1).

    [5] 成尚荣.  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准确定位与合理开发[J].中小学管理,2014(11).

     


    点击次数:70  发布日期:2023/5/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