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对策 张文仁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对策
四川省冕宁县民族中学 张文仁
摘要“本文根据心理学理论,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从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方面阐述了目前少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全文根据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少数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韵身心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根据调查分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凡方面:
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胜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学习好的和学习比较差的这部分同学身上。学习好的学生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超过他时,他会对别人产生一种敌意。而学习差的同学自己不努力学习,反而嫉妒学习好的同学,经常扰乱课堂,让大家都学不好他才高兴,曾经有个别同学还专门把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的书偷去卖掉,让别人无法正常学习。
2、怯懦心理: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谨小慎为,担心会失败。学习中遇到问题不敢问教师和同学,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回答总害怕回答错。这种心态在女同学身上尤其突出。
3、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我校在助学金的分配上,学习好的和家庭困难的同学要给得多点而其他同学要少点。有个别同学总认为自己吃亏了,经常找班主任计较,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
4、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认为自己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见识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不如别人好。我校有很多同学都来自全县一些比较贫穷落后、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都较差的地方。当他们来到县城的时候,看见自己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吃、穿方面都比别人差时,就感到非常苦恼,无心学习。过去初二有一同学一连几天都没有来上学,当班主任找他谈话时他说:“我在城里交了几位朋友,他们经常请我吃饭、喝酒,而我一顿饭都请不起他们,觉得很没面子,心里非常自卑,所以无心上学”。
5、忧郁和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忧虑和紧张,整天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上课思想不集中。我校学生贫困家庭比较多,有的家庭子女多,每学期开学都要为学费而发愁。面对长年累月辛勤劳动的父母对,他们感到内疚,在看到父母为供自己上学而不得不让兄弟姐妹辍学的时候,更是深深的自责。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
6、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又加上很多家庭都比较贫穷,即使他们考上高一级学校,家里也无钱供他们上学,他们倍感前途渺茫。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失眼,食欲下降,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不愿学习。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家庭环境因素: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之大不可否认,父母是学生的起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关系极大。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社会的能力强。相反,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难以与他人交往。家庭贫穷,子女多,吃穿不如人,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忧郁和焦虑心理。
2、社会负面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使当代初中生心理障碍增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大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的诱导,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多都来自于贫穷落后的山区,一到县城就感到反差太大,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失落感,出现了一些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另外,社会上的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厅、酒吧、网吧等,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它也是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应试教育还十分严重,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初中学生稚嫩的心灵。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学校里分重点班和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了心理上很大的痛苦。
三、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我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1、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学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着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
2、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自我设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但地去进行自我完善。如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社会的一员,“人人需要我,我要为人人”的责任感,从根本上消除狭隘等不良心理。、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育中积极地挖掘教育思想;用爱心温暖贫困生,加强和他们的情感交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消除他们的忧郁和焦虑心理。
4、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学生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5、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实践证明,经常参加集体文体活动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嫉妒心理、怯懦心理、狭隘心理和自卑心理。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摇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但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家麟主编《学校心理卫生学》1997年7月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彭诗良主编《班主任手册》1997年7月第一版经济日报出版社.
[3]《教育心理研究》199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