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以情激效 谢 信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以情激效
◎ 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兴中中学 谢 信
摘要: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使用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活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情趣;情境;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新课标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效果不突出,不适应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以趣激效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如何做到以趣激效呢?
一、加强诵读,读出情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能多响亮就多响亮,摇头晃脑地踱着方步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但只要教师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情境,就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学》这篇课文能把道理说得那样令人信服,主要得力于蜀鄙二僧故事的叙述,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里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质疑:这与为学的主题有何关系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看法: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以事喻理的写法。还可进而引导:这个故事是如何喻理的呢?经过共同研讨,大家悟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实现。
四、展开想象,提高兴趣
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王维的《山居秋暝》这篇文章,在学内容前我就告诉学生用画画来表现这篇文章,让他们先根据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于是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去了解诗句内容,去讨论画面的层次安排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学与思得以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案例、感悟、评析[R].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