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新思路 李新红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新思路
◎ 宁夏中卫五中 李新红
近几年,初中历史增加了活动课的教学,它作为学科活动课,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这一课型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其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历史活动课的推行,为实现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创造了条件。
一、历史活动课的原则和作用
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下面先从原则和要求两方面探讨一下历史活动课的新思路。
1.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原则
⑴.师生共同参与和活动的原则。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⑵.及时评估的原则。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成果及时做出诊断性评价,由教师、历史科代表、各组组长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做出恰当评估,否则会使活动流于形式。
⑶.次数适宜的原则。在一个学期中,每班开展实践活动以2~3次为宜。教师可根据各班的特点,在不同班级开展不同活动,切忌多而不精或少而不足。
2.开展历史活动课的作用
⑴.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初一学生刚接触到历史这门新的学科,尤其是学习中国古代史,让学生感受距今几百万年、几十万年、几万年甚至几千年、几百年的历史都是虚无飘渺的,不可想象的,如果只靠理论的讲述学生会感到乏味,造成厌学情绪。
⑵.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课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加强,有效促进了历史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能力;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⑶.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在历史活动课上适当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巩固历史知识。能让学生巩固并运用课堂上学过的历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阔历史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历史活动课的结构模式
历史活动课的结构可包括三部分: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1.创设历史情景,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2.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
3.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三、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组织过程
1.确定活动主题。
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主题,但要注意:一是主题不要太大,要具体可行;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
2.制订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通过活动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状况。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在教学活动课中确定的目标需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⑴.通过对身边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能关注身边的历史。
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搜集、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
⑶.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些方法,如搜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⑷.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会与人合作,使学生能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能针对家乡存在的问题,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
⑸.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离不开地理,活动过程中渗透史地结合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在进行活动课教学的初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应该说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教师不要过分地强调活动成果水平。
3.学生分组。
在确定主题后,要进行分组,分组时最好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能更有效地配合,各组成员内部要进行分工,确定搜集资料的内容。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历史活动课的内容
按照课程改革方案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活动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系列——阅读系列、说写系列、艺术系列、技能系列、社会系列。
1.阅读系列: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可以充实学生心灵,可以增长才干。历史学科阅读广泛,如历史通俗读物、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文选和专著等。按年级特点,可以由浅入深,提出必读书目,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可举办读书报告会,成立阅读小组,制作读书卡片,搞书评式的讨论,写阅读体会、评论等。
2.说写系列: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不同程度上掌握所选内容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表述与写作的能力。说写范围很广,主要有:专题讲座、历史故事、演讲会、主题会、历史影评、历史人物评析,学史心得和历史小论文撰写等。
3.艺术系列:历史知识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和美德,通过各种欣赏、收集、收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美的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和高尚情操。如历史字画欣赏,历史图片,实物欣赏和收藏、历史歌舞、戏曲、游艺等活动。
4.技能系列: 通过学习自己动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培养一些好的品质。历史学科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很多,如绘制历史地图、历史小制作、历史小报编辑、历史幻灯、投影制作,编制历史录像片、计算机软件等。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只有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为人们认识与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素质教育理想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活动教学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会成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