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借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创造思维教学浅谈 喻 淋

    借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创造思维教学浅谈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三堆国凡幼儿园   喻淋

    摘要: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3—6岁的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在后天的生活中既可以增强,也可以减弱。开展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给幼儿以直接接触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机会,而且也尊重幼儿好奇、好问、好玩的天性,更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科学探究;激发;创造思维

    实践证明,开展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给幼儿以直接接触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机会,而且也有效尊重了幼儿好奇、好问、好玩的天性。这无疑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此,笔者结合我园省级重点幼教课题“园本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就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认识。

    一、环境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足可以说明环境潜移默化的重要性。虽然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探究都常常是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开始,试想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只有桌椅、板凳、书本的环境中,即使他们有天才般的创造才能,也将会被埋没直至消失,因此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可以探究的环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让多功能区成为幼儿创造的乐园

    区角活动是如今幼教界最倡导的一种活动,它是真正的将游戏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探究,也是促进幼儿个别化、个性化创造的最佳途径。基于这样的理念,首先,我们在每个班设置“宝贝一家”“红袋鼠美食屋”“甜甜医院”等多个区角,并重点打造科学区角“神奇的妙妙屋”,投放了放大镜、平面镜、天平、量杯等科学器材,收集了许多不同质感的材料,如:木块、瓶子、泡沫、石头等,孩子们百玩不厌,并在玩中获得了粗糙、光滑、平衡、反光等许多有益的经验。其次,我们还从孩子最喜欢沙、水、石头、动物等自然物品的角度出发,打造了校园大型功能区,如:“魔幻沙池”“欢乐戏水池”“开心农场”“金鱼养殖场”,让孩子们在玩沙、嬉水、种植、养殖的过程中,零距离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去发现大自然中变化无穷的现象,萌发强烈的探究、创造欲望。

    (二)让师幼关系成为幼儿创造的动力

    如果说外在的物质环境是通过幼儿的视觉冲击,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么精神环境则是保证幼儿持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总是有千奇百怪的问题让老师们应接不暇,总是有许多离谱的破环行为让老师们哭笑不得,如果教师一味的指责或批评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扑灭孩子求知创造的火花。这时,教师应以愉快、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对幼儿的失败和过失,教师应学会等待,允许幼儿出错和失败,多鼓励幼儿“再来一次”或“想想其他办法”。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只有对孩子倾注真爱,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只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二、材料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纽带

    任何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材料来支持。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创造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创造的中介和桥梁。什么材料、多少材料才适合幼儿探究,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一)投放操作性的材料

    幼儿年龄小,操作能力相对较差,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较粗浅,这个特点决定了必须为幼儿提供容易操作的材料,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激活”材料,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同时给予幼儿一块面包和一块面团让他们创作,拿到面包的幼儿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而拿到面团的幼儿却做出了蛇、毛毛虫、花等多种物品,两种材料谁能让幼儿发挥更多的创造潜力,不言而喻是操作性较强的面团。

    (二)投放趣味性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科学探究本是一项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活动,幼儿的专注力又普遍较差,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幼儿不易对探究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探究活动“好玩的水”中,除了提供水,还准备了毛巾、海绵、餐巾纸、水枪、漏斗、小鸭子等有趣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材料尝试着不同的玩法,同时思维也迸发出了创造性的火花,更激发了幼儿持续的探究。

    (三)投放价值性的材料

    不同的材料在科学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价值,但并不是材料越丰富越好,我们只有充分、合理地挖掘、利用每种材料,才能使科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中班《站起来王国》中,教师开始把材料投放的太多,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大都只选了一到两种,其他材料完全没有发挥价值,而且还造成了幼儿选择性迟钝,最后教师减少了材料的数量,选择了最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探究活动效果就有了质的飞跃。

    三、问题导学是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观察、想象、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保证。

    (一)情境性提问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对生活情境的思考,为幼儿创设合适合理的探究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依据以往的生活学习经验自主体会和感受。如:在“好玩的风”中,虽然幼儿对风并不陌生,但却未建立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设计了玩风车这样一个情景,在玩的过程中提问“风车转起来真漂亮”,“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转”,“怎么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等,这样情景中提问让幼儿的思维豁然开朗。

    (二) 层次性提问

    层次性提问一般包括由易到难和由表及内两种。教师要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幼儿熟知的小知识点为起点,通过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难度,扩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如:在“影子变变变”中,教师的提问由“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怎样可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丰富自己的想象,使幼儿的具体直观思维向高层次思维发展。

    (三)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不限定问题的答案,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问题,充分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在无限的想象空间里翱翔,促进幼儿敢于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培养幼儿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和纸玩游戏”中,教师提问“纸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可以画画、折纸、做成袋子、包东西、擦嘴巴……”等五花八门的答案,孩子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延伸。

    (四)探索性提问

    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但必须依赖教师有效的启发和引导,对其提出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如:在“认识轮子”的活动中,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三轮车等车子上有轮子,什么东西也应该装上轮子”,孩子们说“鞋子装上轮子,我们可以跑得快”、“房子装上轮子,我们可以想在哪里住就把房子搬到哪里”、“床装上轮子,就可以摇来摇去变成摇篮” ……其实想想科学就是在人类这些伟大的想象中成长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 鄢超云 许卓娅主编.着眼发展 科学保教.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

    [2]张俊主编.幼儿园科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3]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点击次数:70  发布日期:2022/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