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为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学校德育现状的思索与对策 赵有和

    为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学校德育现状的思索与对策

    ◎    黑龙江省富裕县忠厚乡中心小学     赵有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坚持以德育为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接班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这些说明,中小学德育是有实效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吃苦精神,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学生之间直接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为增加,如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盛,高消费、互相攀比,助长了花钱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作风。不少青少年为了攀比和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农村校园暴力越演越烈,有同学之间的,也有社会之间的,更有甚者是报复老师的。

    作为一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一位孩子的母亲,我每时每刻都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们怎么了?问题出在哪?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我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观察积累、翻阅资料,汇总出以下几点思索,由于学识浅薄,还很不成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    农村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下降的原因

    1、不良生活现象的冲击

    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与学校的德育导向发生了背离。我们的德育教育过度理想化,而现实生活却让我们汗颜,如我们每天都在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而学生们经常看到的是一掷千金的狂热消费,公款吃喝的铺张浪费;我们一贯倡导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可现实生活中的见利忘义,有偿服务比比皆是,就连我们的英勇救人的大学生的遗体打捞还要交打捞费;我们告诉学生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谁又能否认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由于网络游戏、影视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让我们农村的教育防不胜防,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再多,也没有孩子们从电视里学到的复杂。

    2、“应试”思想的“隐领”

    应试教育下,考试、升学似乎成了学生未来唯一的出路,学生们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成绩,而家长、学校以及教师也在担心学生的成绩,因为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成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标准,所以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把学生的德育有意无意地让位于考试、升学,“考试成绩最重要”的思想还根植于很多人的头脑之中。

    3德育方法陈旧单一

    学校德育途径单调,多以灌输、说教为主。人们以为把如何做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以往常常提倡把一个高、大、全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就是灌输的体现。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创新,老一套的方法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实效性必然不高。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

    4、教育缺少“惩戒”性

    当前,在素质教育中提倡 :“三个一切”的教育,崇尚“师生平等、爱心教育、赏识教育”。诚然,这是社会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但是,这里的“一切”难道只有“赏识和善待”吗?无批评和惩戒吗?学生犯了错误,不能语罚、不能心罚、不能体罚,只能“教育”;更有甚者,学生顶撞了老师,甚至是故意报复了老师,也只能是“教育教育”而已。“无批评”教育是越来越热,社会舆论和一些媒体也推波助澜,不理智的发表文章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的教育行为,“惩罚”二字成了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以至于学校、教师、家长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地纵容了孩子们的犯错的次数。

    二、    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1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而又缺乏明辨能力;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改进德育方法,重视家庭教育,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净化社会空气,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先,我们非常注意与家长的协作和沟通,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好和志趣,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减少外界条件对青少年的消极负面影响,杜绝了不良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其次,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目前在农村,适合于中小学生活动的公共教育场所可以说很稀有。没有少年宫,没有博物馆.没有公园……那要靠什么力量来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多采,形式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首先要把群众动员起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村两委领导班子为突破口,积极与他们取得联系,请他们协助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从而努力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

    2、根据《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

    200982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予以解读。这位负责人指出,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其实,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 ,儿童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以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功半。

    3、寓道德教育于活动中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如果把活动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活动要因时因人而异,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可以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影片,在文体活动中穿插有诚信教育的节目(如讲故事,说相声,演小品等),开展评选“最有诚信品质的学生”等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开设有关责任、博爱教育的主题讲座,如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中公德状况的调查活动等。

    总而言之,德育工作是千头万绪的,学校在这一工作中起的是主导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三者之间如果能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同向、同力的德育网络.那么我们农村德育工作就—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我们用一颗火热的爱心,用满腔的热情,用勤劳的双手,全力以赴,为我们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撑起一片蓝天,让新一代儿童更加茁壮成长而贡献力量吧!

    点击次数:175  发布日期:2022/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