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使用教案 ——以中班韵律活动设计《小鸡快跑》为例 赖永秀
怎样有效使用教案
——以中班韵律活动设计《小鸡快跑》为例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幼儿园 赖永秀
摘 要:教案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依据。如何将一篇教案(文本)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际操作)。需要教师对教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实现从教案到教学行为的有效衔接和转换,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案;加工处理
幼儿园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水平,借鉴并使用优秀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常态,优秀教案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基本功、知识经验、理解能力等的差异,同一份教案的使用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以中班韵律活动《小鸡快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陈静奋、周洁主编 上海交大出版社)为例,谈谈如何科学地对教案进行加工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教案执行过程中的失误和对文本的曲解,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分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
拿到一篇教案,首先要对照《指南》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认真阅读并分析教案中列出的目标是否有“过难”或“不足”的情形,如果有,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找出目标中的关键词句,确定活动重(难)点内容。一般来说,重点内容往往包含难点部分。如《小鸡快跑》中列出的目标:“感受ABABC的乐曲结构”“不同部位两拍一下梳理羽毛”“闭上眼睛躲好并保持不动”等表述可以看出,这三个方面是本活动的重点内容。因此,组织活动时,要对规定动作“梳羽毛”和“躲好”进行梳理,并组织幼儿练习。
二、调整或替换
(一)调整。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学习经验及当前发展水平、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调整原稿中某些内容。
《小鸡快跑》原稿“环节8:完整游戏一两遍,在音乐最后处,幼儿躲好以后,请配班老师扮演狐狸,悄悄抓走一只小鸡。”稍作分析便会发现,狐狸抓走小鸡是在音乐结束、幼儿完全躲好以后,游戏中的狐狸并没有作为完整的形象出现。因此,此游戏并非一定要由配班老师扮演狐狸。根据实际情况我作了如下调整:第一遍游戏,老师在幼儿躲好以后,悄悄带走一只小鸡藏在钢琴后面;第二遍游戏,老师在幼儿躲好以后,示意其中两只小鸡藏在钢琴后面。实践教学证明,调整后的活动效果非常好。
对此环节进行调整,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进一步巩固“躲”的动作。老师根据幼儿躲的情况,抓走未完全躲好(未遵守游戏规则,如偷看、有动作、发出了声音等)的小鸡,救回小鸡以后,让小鸡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被抓走,进一步规范、巩固“躲”的动作。其二,老师更加灵活掌握游戏节奏以及气氛营造。如在循环游戏中,老师提醒幼儿,不仅要左右看看,还要前后看看、蹲下身子看看等,因为不知道狐狸会从哪个方向跑出来,突出狐狸的狡猾,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甚至可以将狐狸更换成“老虎、狼”等动物,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意外的客人到访)作铺垫。其三,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临时决定抓走几只小鸡。如幼儿非常熟悉同伴,很快就找出藏起来的小鸡,那么老师可以适当增加数量。其四,更符合常态化教学,独立调控好课堂,自己把课上完,提高执教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二)替换。对教案中不适合的内容进行替换,使之更加符合活动要求。如《小鸡快跑》中提供的音乐资源,是CBABC的结构,根据教学目标“感受ABABC的乐曲结构”,我对课件中的音乐作了重新编辑(用A乐句替换了乐曲开头2个8拍的C乐句),使之完全吻合“ABABC”乐曲结构要求。实践证明,幼儿很快就熟悉并掌握了乐曲结构。
三、适当增减
根据幼儿兴趣、教学需要,对某些环节的内容进行适当增或减。如《小鸡快跑》中“2.教师随乐完整示范身体动作一两遍,帮助幼儿熟悉动作结构模型。”根据对音乐的分析以及对本班幼儿学习水平的了解,老师缩减为在此环节示范动作一遍,以充分利用幼儿有意注意的分配。又如“5.引导幼儿尝试创编不同部位梳理羽毛的动作。幼儿完整随音乐做动作两三遍”缩减为一遍,因为在之后的累加位置移动练习中(共随乐动作4遍),每一遍使用一个创编动作,逐步消化和巩固,减轻幼儿同一时间段内的学习负担,既完成创编动作,又能保持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反之,则要适当增加游戏的次数,以完成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适当增减”是在一个环节之内,非随意删减重要环节,避免偏离活动目标。
四、补充细节
(一)补写过渡语。对教案中未呈现的某些提示语言进行补充,使教学环节更加清晰,衔接更自然。如对《小鸡快跑》环节“2.教师随乐完整示范身体动作一两遍,帮助幼儿熟悉动作结构模型” 补充写出“究竟是不是狐狸来了呢?这一次,请小鸡宝宝跟着妈妈一起小心地去看一看”、“小鸡宝宝们躲的真好,没有被狐狸发现。告诉妈妈,你是怎么躲的?(幼:头埋起来,眼睛藏好,不发出任何声音。)”等引导语,使故事逻辑性更强,更容易明白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将游戏顺利推进到下一环节。
(二)补充“画外音”,即教师写给自己看的备忘语录。如“谁来了”“狐狸来了”“准备梳羽毛”“梳梳头上的羽毛”“一下一下的地梳”“梳梳哪里的羽毛呢”等动作提示语言,不仅可以帮助老师记忆动作,还能提醒教师本环节的重点是什么,教师在“背课”(教案)时,要熟练使用这些语言。
五、认真“背课”
教案经过加工处理以后,还需要教师熟记。背教案,也是对活动流程的再次梳理,有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教师要做到熟记每个提问、每句提示、每个动作和表情,以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如教案《小鸡快跑》加工处理好之后,教师要结合教案反复聆听音乐,对最后一句(回家-躲好)、走一走和梳羽毛之间动作转换乐句几乎形成“条件反射”,才能保证执行教案时,正确示范和有效提醒。又如“先让鸡妈妈去看一看”(暗示幼儿-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跟着妈妈一起小心地去看一看。”(提醒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仅仅是“先让”和“跟着”的区别,却是要求不同的两个环节。
大部分集体教学活动都可以从幼儿园自己使用的参考教材中选出,而教材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变的,因此,并非每个活动都需要教师独立来设计。但是,教师只有对现有教案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文本之下蕴含的教育理念,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活动实施的对象,适当加以调整,才能使其适合自己班级的孩子,有效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