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艺术永恒的生命 张利利
创造力——艺术永恒的生命
◎ 山东省临朐第二中学 张利利
在当今社会,创新精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美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从美术本身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其独创性。美术教学,并不单纯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同时开发其智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大师马蒂斯说:“创造始于观看”,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美术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如在静物写生中 培养学生观察物与物之间的外部特征及相互联系,同时在观察中发现美、欣赏美,并从观察到的美中寻找最佳的艺术语言,表现一个崭新的意境。大师们的作品尤其如此,如米勒生活在农民之间,他的观察视点就在农民身上,注重于表达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展示他对农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因此创作了如《拾穗者》、《牧羊女》、《死神与樵夫》等大量的艺术作品。高更则把目光投注到塔希提岛的妇女,而罗可可艺术家们只关注贵族的生活。这说明艺术家们的观察视点不同,艺术作品的表现也不同,有具体的、抽象的、古典的、浪漫的、写实的等等,正因为有了创造,艺术才变得异彩纷呈、魅力四射。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当代学生思想活跃、信息丰富、视野开阔,有深厚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旦得到激发形象便呼之欲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在讲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时我设置了情境即加入了特效音响——枪声,先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娓娓讲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美术作品产生的生活、历史背景及其丰富的艺术内涵。
当然,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的创造除了兴趣以外,还与它产生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后印象主义的代表梵高,因屡遭生活的不如意而精神苦闷,自27岁起幡然悔悟开始学习绘画,但由于性格原因,梵高一生坎坷到处碰壁、生活贫困、内心苦闷艺术作品不为人所理解,一生没卖出过一幅画,最终在精神癫狂状态下自杀身亡,年仅37岁,仅十年的艺术生涯,便显露了他非凡的艺术才华,他用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着他对生活的渴望和失望,这就是说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而艺术家的创造除兴趣外,还主要是来自于生活的,而艺术的生命还在于社会的认可和理解。
美术作品中的创新也是其存在和发展基础,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照相机的发明给当时以写实为基础的油画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冲击力,人们纷纷惊呼:“油画完了,艺术走向死亡了”。面对这样深重的危机,毕加索挺身而出,他带者一种改善人类和艺术本体自身的使命感,义无返顾的投身于艰难的的探索之中,先是效仿浪漫主义画派,后又受印象派影响而创作出更注重结构,更有个性,更具真实的绘画,他的创作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和丰富的观念,这就是立体主义。面对他的作品人们或许会产生一种高深莫测、不可理喻的诡秘之感,亦或会是一种受到启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不管怎样他拯救了绘画,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中国教育应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努力加强创新教育,让学生更多的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使学校艺术教育源源不断的注入创新的血液,保持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