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帖红红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陕西大荔县官池镇初级中学 帖红红
初中是学生系统接触化学知识、初步了解化学体系的基础阶段。学生在小学时期通过科学等学科已经接触过一定的化学知识,但往往较为简单、散乱,不成体系,教师也不会明确地跟学生讲解其中的化学原理。而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化学知识就较为专业化,具备相关的体系,也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其中的化学原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吸收,我们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教学,通过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加入实验活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化学水平发展。
一、有效利用实验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有的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奇异现象,比起枯燥乏味的原理讲授,实验现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容易得出和理解化学原理和概念。因此,化学实验来促进学生学习化学更具合科学性。实验现象中,无论是颜色、形态的变化,还是气味、状态的变化,都跟魔术一般,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产生深入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条件等,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好实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蜡烛的燃烧实验中,学生虽然在生活中见过蜡烛燃烧,但是却没有深入思考蜡烛燃烧中有什么化学反应等,在课上给学生演示蜡烛的燃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火焰中,内焰是最明亮的,外焰反而没有内焰明亮,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我们做的实验可知,内焰最明亮,那么请思考,是否内焰温度是最高的呢?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你们的看法。”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用外焰加热,因此会想到外焰的温度可能是最高的。紧接着,老师再提出疑问:“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随后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两端先碳化,由此可以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实验,可加深理解,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化学的兴趣。
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培养动手能力
初中生对化学学习是否能产生兴趣,化学实验的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实验是我们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中的神奇现象和鲜明对比恰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作为初中化学老师,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中分析、观察、综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归纳,概括实验结论,从而,因实验的生动、直观、神奇,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实验探究过程为:①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发生的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发生改变了吗?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在化学反应发生的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③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在密闭的容器中放入红磷,把橡胶塞上的玻璃管灼烧到红热,将橡胶塞塞紧并引燃红磷。观察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几根打磨过的铁钉,观察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④学生讨论,交流表达。在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⑤启发思考,拓展迁移。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会增加而煤燃烧后质量会减少?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先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得以成功。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因为课堂人数太多,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练的时候,无法有效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可能导致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得很清楚,有的学生却因为人多的缘故没有办法看清教师的具体实验操作。为
了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促进集体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化学课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头脑,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
例如在进行“稀释”有关内容的教学时即便是通过实验操作,也无法有效地展现稀释这个过程,学生也无法观察到稀释有关的现象。同时该实验由于需要用到浓酸,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学中通过实验视频展现实验过程。教学前先通过互联网搜索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其他教师是如何开展这一课的教学的。接着从资源网站上下载了与该课实验相关的视频。实际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现给学生,视频中对于稀释的内容通过颜色进行标注,当浓溶液被稀释时其颜色也会逐渐变淡,同时旁边还辅以文字进行说明。实验结束后,视频中也给出了相关理论解释和例题训练。在学生完成实验学习后强调,实际操作时无色溶液的稀释是没有颜色变化的。实践证明,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实验内容,学生的新鲜感较强,学习时较为认真,这一内容的学习质量较高。
四、加强学生实验感知,促进创新思维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感知越充分、越完整 、越深刻,积累的知识就越丰富、全面,创新思维就愈有源泉,而后又经过形象的思维,抽象的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完成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培养能力,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时,可以采用“探讨+观察+分析+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酸、碱及其性质等理论知识前提下,以“我在生活中发现的酸与碱”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思维活性,以生活经验为纽带,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助力学生有效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拿出三个烧杯,它们分别盛装学校、教师老家及附近村镇的雨水,并拿出PH值试纸进行检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学生发现村镇雨水酸性较小,教师老家雨水酸性较大,猜想教师老家属于工业化城市,空气污染相对较为严重,教师在认可学生分析结果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创“酸、碱化学性质”小实验,其中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学习、思考、分析、讨论及实践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可有效完成化学实验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 不可否认化学实验在培养初中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实验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对自身的多元化培训, 同时应用不同的实验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