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师海燕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 河北省怀来县大黄庄中学 师海燕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正逐步进入我国的教学领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的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在网络教室里上一堂语文课,怎么去上?算信息技术课,还是算语文课?这和以前的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经过查阅资料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登录英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 教学设想与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48年所作,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大的意义。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感悟诗的主题,增加爱家爱国的意识,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网络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
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七年级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课前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谈自己心中的诗人余光中。如利用网络、专题网站等,这样平台就搭建好了。
(2)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两只大雁送一只小雁惜别之后,小雁孤独地往前飞,飞呀呀,飞呀,飞呀……背景音乐播放的是二胡曲《江河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导入。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原文重现(在这个环节中再现原文,配乐朗读示范),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通过BBS,让学生畅谈学习体会,进行自评自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学中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学生自由表现的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组织二次教学的依据。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但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BBS,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二、教学反思与构想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一,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进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理想的整合环境是一间开通了宽带网的电脑多媒体教室。在这个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通过接收,发布信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创建论坛,可以通过屏幕监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与予指导解决,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农村中小学里,具备理想条件的学校没有几个 。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环境,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发整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也只是具备整合条件的学校里进行,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不能全面开花。
第二、整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三、整合要讲实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讲究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网络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三要搞好调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第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刚接触时,很新鲜几乎没有人不愿意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