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吴慧
提高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 四川省汉源县第一中学 吴 慧
一、课题背景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
学生音乐生活的概况:
高中学生音乐生活情况调查表
1、是否喜欢欣赏音乐?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2、你通常通过哪些途径接触音乐?
3、请列出几首你喜爱的音乐作品:
在对本校116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03名表示喜欢欣赏音乐占被调查者的89%,有11名学生表示无所谓占9%,有2名表示不喜欢占2%。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是,在学生所列的“你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多数为流行歌曲,只有少数民乐曲和外国乐曲,在接触音乐的途径中多以广播和购买磁带为主。可见,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过与单调和脱离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在对有些内容的学习中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听不下去,造成学习的被动,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改变,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音乐课变成美的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研究的目标
1、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通过创设音乐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独特的艺术美。根据学生音乐修养较差,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的状况,通过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从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
2、贯彻形象化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通过听、唱音乐作品中形象鲜明的乐段等手段,以音乐的形象化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丰富优秀音乐作品的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三、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
研究的步骤:第一步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问题设计研究计划。第二步实施研究
计划,在实践过程中调整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 。第三步整理、分析资料,写出课题研究报告。
四、具体措施
(一)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目前高中音乐欣赏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音乐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所选作品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完全适合我校高中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由于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接触的优秀艺术作品较少,所以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就显得难度太大而不适合学生欣赏,学生也难以深入地理解作品。
同时,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全国的通用教材,所以就表现出针对性差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这就很难在一本教材中体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民歌、民乐作为切入点以便学生能简单、快捷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调整:
1、在时间方面打破原来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顺序,从中国近现代作品入手,然后再介绍古代作品,同时在欣赏作品时提示学生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这样以来学生就觉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感受,从而不再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欣赏中国近现代声乐曲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非常熟悉,大家在欣赏《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时,不由自主地就会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作品的难易程度的选择方面,先选择一些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的作品欣赏,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作品积累之后再逐渐选择大型的作品。由于学生音乐记忆能力和感知能力还较差,如果开始就欣赏一些结构宏大、内涵丰富的作品,学生就难以理解,即使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也许会认可作品的价值,但是却不能深入具体地理解,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失去对这类作品的兴趣。
(二)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音乐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因而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又不象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音乐语言人类的第二语言具有非语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然而正是因为音乐作品的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才使她具有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更广阔的联想空间,也更具有无穷的魅力,只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加上接触音乐作品较少——很多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仅限于听流行歌曲,而对浩如烟海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却知之甚少,这也就难免会对一些作品难以理解或理解不能深入。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如果只是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听,那么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目标的培养,将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废除这种教师的一家之言的作法,则会是另一番天地,合作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由于教师的一家之言给学生带来的对问题不求甚解的态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分依赖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比较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
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学生感觉对作品的理解不再抽象和漫无边际,而变得即具体又生动形象,因而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三)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五、总结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优秀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