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怎样上好数学“课改”课 郑进丽

    怎样上好数学“课改”课

    ◎   广西博白县亚山镇初级中学  郑进丽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四个观点:一是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二是要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三是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四是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我认为从上述四个方面去做,便可以上好数学“课改”课。

    关键词:数学教学、互动、学习兴趣、情境化、生活化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关注很少,因而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教学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是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四是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从而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实现了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看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逐渐靠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新教材的实验任务,以便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改”课。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点击次数:195  发布日期:2017/1/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