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马泽龙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让传统文化根植于语文教学中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四小    马泽龙
    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将传统文化根植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
      一、教师用热情感染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教师如果只是空洞的灌输道理或者就文章谈感受,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把这些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时,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真正的投入,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回首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师时,一张张面孔都已渐渐模糊,但那个讲《背影》时不禁潸然泪下的老师,那个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不禁拍案而起的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二、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一)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这些文章,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振奋;有的清新优美,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女娲造人》《炎帝创市》等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寓言的幽默与深刻内涵;《桂林山水》《观潮》等文章则让学生领略到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
    (二)字词知识中的文化色彩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词中的文化色彩很浓。我借此使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掌握字词。1、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特点。象形,描摹实物产生的文字,如:日、月、水、火等;指事,在初文上添加一定符号,形成文字,如:本、末、刃……汉字是象形文字,但不是只有象形这一种方法,指事、会意,特别是会意这一方法使汉字走向丰富。世界上有许多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发展的这么丰富,使用的这么久,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2、汉字的另一个特点是音义结合。这要归功于“形声”这一造字法。“形声”使汉字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走向丰富。“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如“扌”是“手”,以“扌”为义符的字表示某种手部动作,“扑、扒、扣、扪、扶、抠、扼、拒、批(手击)、抄”,以““巠””为声旁的字基本上韵母为ing,茎、泾、经等读jīng,刭、颈等读jǐng,径、胫、劲、痉等读jìng,轻、氢读qīng。指导学生系列化地掌握汉字,因形求义(声)、以义(声)索形,事半功倍。
    (三)诵读古诗文,传承经典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才华的展示,借物抒怀,也同时包含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志向。比如在屈原、杜甫、李白、陆游、辛弃疾等先贤身上,闪耀着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与潇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与淡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上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骨。让学生诵读诗文,诵读经典,既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利用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九月份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诵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诗篇,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在清明祭扫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搜集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传说或屈原的生平事迹等,在此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版报、手抄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说写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让学生在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中,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语文教学中,于教师的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得以弘扬光大。
     

    点击次数:219  发布日期:2016/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