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在创新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浅究 江苏省靖江市第三中学 陈荣华
“提问”在创新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浅究
江苏省靖江市第三中学 陈荣华
美国的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已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通过以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创设“提问”氛围
一个明智的教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教会学生提问题,解放学生,还学生独立、探索的自由,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还自己真实的个性、独立的性格、要有独特的见解;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平等、活泼、愉快的求知环境,使学生觉得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探索问题的氛围,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两个正确对待:
(1)正确对待自己。从不以为自己比学生聪明。试想,全班几十名学生的智慧之和难道还比不上教师一个人的智慧吗!故而韩愈所提倡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堪称至理。为此,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了“三不”,即: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装懂,而是公开表态,弄懂后再讲;遇到讲错的问题不遮丑,大胆承认,当众纠正;遇到与学生意见有分歧的问题,不强制学生服从,允许争议或保留。
(2)正确对待学生。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及师生平等的观念,不训斥学生,不给学生的错误观点扣帽子,不无原则地强求师生的答案必须一致,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要让学生敢疑,就不能迷信课本与权威,应该主动出击、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圣贤之言。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有了这种批判性,学生也就有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久而久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便得以形成,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优化。
二、挖掘“提问”潜能
1.抓住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基础
教师要用“问题”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抓住学生之间对问题不同理解的矛盾,引发学生之间因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争论,通过争论,辨清是非,激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在争论中,问题不但不会使学生愁眉苦脸、望而生畏,恰恰还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样,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热情。
比如,在上《愚公移山》时,老师提出了“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学生明显地分为“笨派”和“不笨派”,大家各执一端,热烈争论。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从文章里找根据,以理服人。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不愚,是大智若愚的道理。并指出,说愚公笨,是因为他们没有愚公那样的深谋远虑,不像他那样看得远,想得深。
2.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是关键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顿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①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②“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③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④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澜?
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中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具有示范性,能促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展开创造性想象,这就培养了他们深入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智力。
3.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是重点
教会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与难而生疑、困而生疑不同,其可贵之处就是,它不以排难解困为满足,而以探理求源为宗旨,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自问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学多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以只知其“然”而满足,总喜欢问个“为什么”,追理求本。
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文中写等小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情时,写的“从九点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的表达方式。有同学看后就产生了疑问:直接写“从九点到十二点”还要简练些,意思还是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引导同学探讨、思考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我进一步解释,“从九点到十二点”固然简练,但给人一种很轻松很随意的感觉,而文中那样写,就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和觉得时间难熬的感觉。两种写法,一个是简笔,一个属繁笔,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2)比较生疑。有比较方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事物间的相同或差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阅题。
如:教《有的人》,有学生对第一节发问:这两个“死”和“活”的含义一样吗?老师即可计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第一个“活”,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第一个“死”,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指失去生命。进而深入 思考这一诗节的深层含意,领会诗的主题。
(3)求实生疑。善于生疑的同学总是喜欢咬文嚼字,处处落实,甚至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学生发现“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提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促使大家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学生通过思索会了解:“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犁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问难,见疑提问不仅是对旧知识缺陷的挑战,也是新知识产生的萌芽。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将问题充满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创新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