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工程”中“师徒”结对的现象和特点刍议 刘德强
“青蓝工程”中“师徒”结对的现象和特点刍议
四川省雅安中学 刘德强
摘要:学校“青蓝工程”中的“师徒结对”存在着“三三三三”现象和“四新”特点,即“师徒关系”新界定是:自愿、默契、和谐,才能构成真正的“师徒关系”;而“三型”成为当前“师徒关系”的新趋向,即:被动型、活动型、松散型,这就决定了“师徒”关系不以情感为纽带,不以责任来维系,其生命周期较为短暂;学校在实施“师徒结对”措施中,遇到的难题体现在“三力”上,即:动力缺乏、财力不足、接力不济,导致有形式无内容、有开头无结尾的现象;克服“三型”趋向和“三力”不足的措施是“三落实”,即:制度落实、财力落实和荣辱落实,实现“师徒结对”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青蓝工程” “师徒”结对 现象和特点 刍议
许多学校都在“青蓝工程”中抓“师徒结对”,这已成为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秘方”。但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三三三三”现象值得认真总结,其中的“四新”特点也值得仔细深思。
“三因素”是“师徒”关系的新界定
在汉文中,“师傅”是指一定行业中对有知识、技能且能传授技艺的人的尊称。“徒弟”是指跟从师傅学习的人。“师徒”关系是师傅与徒弟结成的教与学的关系,这种特有的关系既是身份关系,也是伦理关系。
据《学记》载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是说,不论在学习任何学问的过程中,对学问治学严谨的老师是最难得的;只有治学严谨的老师,才会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
“师傅”和“徒弟”关系的确定,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自愿,因为“师徒”是一种自愿行为;二是默契,双方内心的默契、一致,是构建新型“师徒”关系的前提;三是和谐,关系的和谐皆建立在双方愿意的基础上。“师傅”因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技能精湛、治学严谨而受到徒弟的追随和尊重;“徒弟”因勤奋努力、谦虚好学、态度端正而得到“师傅”的认同和赐教。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的“师徒关系”。倘若由组织安排、工作原因形成的教与学关系、“一帮一”关系,虽然也会形成“师徒关系”,但不是真正意义的“师徒关系”。
“三型”是“师徒”结对的新趋向
“师徒”结对应该是正向发展的,但从反向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就发现存在被动型、活动型、松散型的“三型”成为“师徒”结对的新趋向。
组织安排的被动型。任何学校都存在同样通病,“师徒结对”是组织配对,而很少是自愿组成。在“师傅”看来是学校分配的任务,那就当任务完成;在“徒弟”看来,“师傅”的诸多优点值得学习,但不是心目中那种比较理想的师傅,我要学习的恰好是“师傅”不具备的,只有被动接受辅导。
这种被动型的“师徒关系”会导致两大后果:一是“师徒”情感不能十分投入,“师傅”疏于指导,“徒弟”少受帮助;二是“师徒”难以进入角色,时间长了,还忘了存在“师徒关系”。
教学关系的活动型。“师徒”结对后,在教与学关系上多数体现在教研活动中,也就是说在课余、周末、假期似乎就不存在教与学、帮助与被帮助、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只有在“活动”时,才体现出“师徒”间教与学的关系。
这种活动型的“教学关系”,其致命缺陷有二:一是应付了事,应付了优质课竞赛、公开课展示、研究课展演,以活动为载体承载了“师徒”之间的教与学关系,活动结束后,教与学的过程就暂时停滞不前了;二是存在功利思想,似乎“师徒”结对就是为了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方显出“师傅”的能耐和“徒弟”的进步,这种功利思想会导致新教师应有的基本功没得到夯实,应有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不能很好地挖掘。
师徒关系的松散型。“师徒”结对的积极意义在于确定了教与学双方的关系,给“师傅”确定了“徒弟”,给“徒弟”选定了“师傅”,从此,“徒弟”在业务学习、知识指导、技能帮助等方面有了具体的依靠,“徒弟”听课、求教等,更加显得名正言顺。
由于“师傅”并不具有“师父”般情谊,“徒弟”也不是需要“手把手”传授技艺,“师傅”没有父亲般权威和责任,“徒弟”没有子女般情谊和义务,这就决定了“师徒”关系不以情感为纽带,不以责任来维系,而是松散型的关系,既然不是牢不可破,那么这种“师徒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将会结束。
缺少“三力”是“师徒”结对的新问题
学校实施“师徒结对”措施,其重点和难点都体现在动力、财力和接力的“三力”上,具体表现在:
维持“师徒”关系缺少动力。在师徒关系问题上,其“师徒”关系不能长久维持,不是“徒弟”已经成长成熟,也不是“师傅”的东西已经学完了,而是在一定时期,“师徒”身份淡化以后,“师徒关系”就不再继续。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认识上会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师徒”只是暂时的、不一定当真,显得可有可无,或需要的时候存在“师徒”关系,不需要的时候就不存在;二是“师傅”不愿意再当“师傅”,谦虚地说“徒弟”已经长大成熟;“徒弟”也觉得没有必要再当“徒弟”,谦虚地说,怕打扰“师傅”。这就足以说明“师徒”之间缺少动力来维系相互关系,在“师傅”处学到的仅限于技能技巧方面的东西,而非知识范围的东西,“功到自然成”的理念占据上风,“拜师学艺”的意识就退居二线了。
单位培养人才缺少财力。“师徒”关系的确立,不能光靠人的思想觉悟和无私奉献,尤其是商品经济时代。据调查,在实施“青蓝工程”的学校里,在解决“师傅”待遇问题上,存在四种情况:一是认定“师傅”工作量,计入当月课时补贴;二是确定“师傅”每月固定津贴(假期无津贴);三是“徒弟”获奖了,“师傅”一并等额受奖;四是完全奉献,师傅和徒弟都不计报酬。
学校在培养人才中,尤其是“师徒结对”工作中,缺少财力支持,许多学校仍然是奉献为主。大凡“师徒结对”搞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的学校,都在财力上作了大力支持;大凡“师徒结对”冷冷清清,毫无建树或收效不大的学校,都是财力支持不力的缘故。
“师徒”关系缺少接力。结成“师徒”关系的周期并不长,多则3年,少则1年,双方都缺少接力和再接力的愿望。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较为复杂,其根本原因是双方感觉“没劲”,或是“师傅”懒于传授,或是“徒弟”惰于求学,最终导致“师徒”不接力,也不给力。
“三落实”是“师徒”结对的新愿景
针对“师徒”结对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为完善其新的愿景,提出“三落实”措施,以确保“师徒结对”收到良好成效。
制度落实。学校建立健全“师徒结对”系列制度,制度应包含结对周期、结对目标、考评细则、激励方案、考评小组等。以制度形式予以确定,使“师徒结对”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制度容易拟定,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责任压在考评小组的身上,自觉接受学校的考核。
财力落实。学校班子一个认真审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财力上划出专款用于“师徒结对”开支,鼓励“师傅”潜心培养新人,激励“徒弟”“不待扬鞭自奋蹄”,在短时间内出现跨越式发展;若是这样,就会使有限的资金排上大用场,好钢用在刀刃上。
荣辱落实。“师徒关系”一经结成,就要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中予以考核、评比和奖励。“师傅”所带的“徒弟”在各类赛事活动中获奖,学校理所当然等额颁发“师傅奖”,“徒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其中的一半功劳应归功于“师傅”,表彰、表扬的时候,把“师徒”捆绑在一起进行,同等条件下,“徒弟”晋级、“师傅”也该晋级,即使“师傅”已经不晋级,但可以颁发“荣誉勋章”。反之,“徒弟”成绩平平,赛事活动名落孙山,“师傅”一同受批评,双双当年不得评先进、不得晋级,并且落实到位、执行到位。
“师徒”捆绑式培养,双双共进退,其重要意义在于弘扬一种培养人才的责任心,因为“徒弟”的成长,根本点在“徒弟”,关键点在“师傅”;依据“严师出高徒”和“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学校要抓住“师傅”这一关键因素,就会有大的收益。
总之,审视“三三三三”现象为“师徒结对”提供了一面镜子,时刻端详并修补着存在的瑕疵,使之更加美丽端庄;其中的“四新”特点给“师徒结对”提出了一种思维,便于看得清、摸得准、能调控,让未来的发展更加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