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写于情感共鸣处 ——语文有效随文练笔的实践探究 赵海霞 高海昀
寓写于情感共鸣处
——语文有效随文练笔的实践探究
陕西省定边县贺圈小学 赵海霞 高海昀
摘要:小练笔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联动中,以其短平快、语用训练点鲜明,用法灵活,简单高效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小练笔一般可以用在情感升华时,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可以用在思维闪光时,是思维外化的工具;可以用在写法习得处,趁热打铁、立竿见影;可以用在文章留白处,是对阅读的再次理解……
关键词:小练笔;短平快;灵活;高效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单元“一得”的语文要素点非常鲜明:在导读中点明;在课文中贯穿;在交流平台中梳理;在“词句段”和“习作”中实践运用。每单元“习作”虽然训练目标明确,但综合性比较强。另外每册安排8次习作(统编版设立了一个习作专项训练的独立单元),但仍然满足不了语用训练的需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因课设练,见缝插针地安排小练笔是有效的途径。
一、练在情感升华时
所谓“情动而辞发”,在一些人文性较强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在师生互动中情感升华到高点时,师、生、文本三者合一,即出现课堂共振现象时,便会出现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这正是小练笔的最佳时机。在预设或生成的情况下,教师恰当地设置小练笔,不仅能够升华情感、促进理解、也能够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写出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们都被文中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所震撼,我引导他们:“父爱像大山一样伟大,此时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写下来。”有个孩子却写道:“这位父亲真伟大,而我的爸爸却对我很冷淡,我很小失去了妈妈,我觉得自从爸爸娶了后妈就再也不爱我了。雨天里爸爸来学校,可是他要接的是弟弟,我却只能独自回家。不是所有的爸爸都很伟大。”这个学生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对父爱的理解也和大家不一样,也许是家庭给她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所以我在评价时说,老师理解你,你能给我讲讲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些事吗?学生就回忆起以前和父亲一起玩耍,旅游的事。于是我说:“孩子,你爸爸是爱你的,因为你现在长大了,他觉得你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了,他没有来接你是为了锻炼你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听了会意地点点头。
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请同学们为西沙群岛写一段导游词。一个学生写道:“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里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里鱼儿成群结队,鸟儿自由快乐”……于是这样的练笔就显得水到渠成,为孩子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渠道,一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二、练在课堂高潮时
课堂上随时可听到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声,可看到面红耳赤的辩论情景。此时,课堂教学已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情”也融入了文本之中,教师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机,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可及时布置一些小练笔,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练在意外生成时
例如,教学《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时,当我带领着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之美时,一位学生不以为然地说:“我觉得这幅图并不美!”于是我略一沉思,在黑板上写下:《清明上河图》究竟美不美?让学生以此为题,结合课文及自己所了解的资料,进行阐述。这个练笔训练并不是事先设计的,它是在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时临时生发的应对之举,却意外地创造出了无法预设的价值。孩子们的智慧正在成长,情感正在萌动,从而演绎了一段未曾预约的精彩。
四、练在思维闪光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说语言是思维外化的工具。如果反过来想,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洞察作者的写作思维模式,当读者理解了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和作者产生对话,产生共鸣。教师就可以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捕捉这些思维的闪光点,设计小练笔。
如《半截蜡烛》一课通过文本结构分析得出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结构。文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一次次化解危机——“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一次次安全地躲过危险……”文中只是一语带过,没有详细写伯瑙德夫人一家曾经为了保护情报是怎样一次次化解危机的。教师可以抓住“铁锅”这个点设计“生死攸关的铁锅”进行想象虚构情节的小练笔,激活学生思维,敏锐捕捉思维闪光点,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说大都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这一写法。
五、练在写法习得处
习作能力的提高必须植根于语言训练的沃土中。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倡导“一课一得”,在通过自学提示聚焦核心目标后,以读代讲突破重难点,在习得写法后,趁热打铁,设计目标感很强的小练笔,训练效果立竿见影。
如《穷人》一课,通过自学提示: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些句段能看出渔夫和桑娜贫穷?(用“——”画出相关语句,用“▲”标出关键词语,做简单批注。)
2.默读课文,从哪些句段能看出渔夫和桑娜善良?(用“~~~~”画出相关语句,用“▲”标出关键词语,做简单批注。)引导学生理解穷人不“穷”,即物质生活贫穷而精神富足。
文本最为精彩的是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文章灵活丰富地运用省略号写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学生在阅读中得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人靠什么活着》的小练笔“一路上,鞋匠忐忑不安地想……”这样就把习得的写作训练落到了实处。
六、练在文章留白处
中国画中常常留有空白,给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感觉。文本中也往往有“留白”之处。文本是“一枝红杏”,背后隐藏的是“满园春色”,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言犹未尽之处,巧妙地引导孩子们对教材中的“空白”进行补充,让学生的思维根植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成就阅读课堂的无限精彩。
1.标点处,补白
标点符号是一篇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标点“补白”,让学生想象练笔,既有利于阅读的深化,又有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体会。
如教学《荷花》一课,“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文中的省略号,看着是个简单的符号,它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会来和“我”说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呢?学生想象着:“小青蛙蹦过来,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乐趣。”“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清晨的花蜜可真甜呀!”……
2.拓展处,想象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使文本内容更具体、完整。如在教学《小狗学叫》时,文章写了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三种结局,但故事的结局究竟会怎样,全在我们的想象中。我对学生说,去试着创造你们的第四种、第五种结局吧……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计的,为了区别于他人的故事结局,学生追求新颖,变通思路,纷纷写出不同版本的结局。
3.结尾处,续写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以放飞思绪,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语文姓“语”,其本质就是“学语习文”。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需要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地进行小练笔,既可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又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更是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课堂小练笔,演绎大精彩,让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助力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洋溢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方飞;小练笔,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年06期.
[2]袁正新;浅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写作素养[J];新课程(上);2018年01期.
[3]马云娟;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年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