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实践研究 刘子兵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实践研究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子兵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创了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新课标改革方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应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而教师教学转变的关键在于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在学校课程实践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可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精准分析,把握学科课程内涵;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育人场域,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整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课程教学资源集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更进一步说是立足于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素养。从学习任务角度看,信息技术除了是一门独立课程,也应该是其他课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对育人方向和方式方法的调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应注意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倾向密切相关,如果只认为信息技术是工具、手段或环境,而不考虑国家课程改革背后的深层含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只能局限为技术操作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文化育人的高度。也就不能真正合理地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和引导课程变革的发展。事实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初衷就是帮助信息文化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课程文化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聚焦于核心素养,无疑是信息时代课程文化的重塑、育人模式的变革。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重要性
1.育人目标转变的要求
聚焦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是双基、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进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达成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操作指南。综合来看,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价值观的结合,这种特性必然不能通过单一的方式进行培养,特别是核心素养明确作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时,统整的计划才能与之匹配,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丰富学科课程育人价值,才能构建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
2.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发展催促着培养人的方式的革新,而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首当其冲。现在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法满足于对知识本身的价值追求,以传统知识传授的常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的中心要逐渐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信息技术的时代领先性,能带给学生更优质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但如果仅从知识上与课程进行简单的整合,很难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当进入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整合局面,必须加强实践研究,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为抓手,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深化学科课程育人价值。
3.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的传递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增加学习的场域,提供丰富的学习任务,重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还原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带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和教师都重示信息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不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数学课程进行深度创新融合,借助素养导向的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数学观念,不仅让学生在数学的领域看数学,更让学生借助数学去看世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基本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
1.精准分析,把握学科课程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已有较长历史,虽然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已经搭建很多技术平台和整合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但依然有诸多不成熟,面临着许多挑战,还不能满足新课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内容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既可以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力的机会,也可能为他们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表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信息技术是否能在学科课堂中顺利应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信息技术足以帮助师生进行初步的信息筛选与分析归纳能力,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和教学资源库以及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想象的乐园。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先进行筛选,评估其设计与开发是否合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而评估的关键就是与学科的核心素养契合。同时,既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也不能忽视遇到的挑战,使信息技术成为可有可无,与学科核心素养毫不相干的工具。
例如,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中使用的信息技术,应深入考虑数学教育的本质,要建立在稳定、可靠的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专家思维,破除数学内涵与学生的壁垒,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
2.搭建育人场域,促进主体意识
我们要鼓励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了解教育前沿,以拓宽视野去感受和发现学科的内在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源以适应自身学习需求,建构知识结构,促进信息素养和自我发展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海洋中的合理判断、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无疑是对这一能力最好的训练,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不拘泥于教师、不止步于教材,以更开放平等的角度定位自己的角色。信息技术本身的开放、共享、互惠精神决定了教学主体意识的新变化。信息技术也作为教学的生成环境和变革动力,信息技术具有的无限开放性使教育的旨趣逐渐转向学习者主动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
使用信息技术打通知识的单行输入,重建一个新的开放和无边界的教学环境,适当的个性化学习,在线和离线,社区合作学习等。由此使师生间不断建立广泛的联系,也由此不断深化关系的强度,因此,在民主和自由的环境当中,学生主体意识会更为凸显,学习的意识也更高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选择意识,资源意识及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而这些都是发展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所需要的。
3.构建资源集合,培养综合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信息技术下,“师生可以自主选择和使用资源,沉浸在现有资源和生成资源共享当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这就改变了传统片面的知识增长、线性的授课模式,创造了一个多样、动态、协调、自由的开放学习环境。资源共享创造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教与学的一致性,实现了教育和教学的公平性,也为跨国界的教与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例如,数学核心素养指向的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数学课程观。对学生而言,就是较为开放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以开放的角度去看、去想、去表达,而学生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也是提供了更多的真实情景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正因为如此,数学课程和教学应避免浅表学习,要为学生提供更加活化的、开放的学习与迁移活动,增强跨学科意识,而且,提倡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数学教学本身就是跨学科实践的体现,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落实新课标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继续深化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构建信息时代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不断强调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加强课程与育人的横向联系、纵向连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实现素养本位的育人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2]关海燕.核心素养时代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10):1116.
[3]吴迎霞.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与大概念教学的课堂融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4):3.
[4]朱诵玉.学科融合教学:由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到综合素养提升[J].语文教学通讯, 2023(1):17-20.